1986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正酣,我军守卫的士兵突然拦住了一个女护士,要她出示身通行证,却未曾想,她直接从包里熟练的翻出一枚手榴弹说到“这就是我的通行证。这个人就是老山女神刘亚玲, 夜色笼罩着老山前线,一位年轻女子站在哨兵面前,她的目光坚定如铁。这是1986年"蓝剑B计划"战役期间,前线哨兵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闯入者"——刘亚玲,这位19岁就以优异成绩从著名医科大学毕业的女医生。 "今天我就一个任务,不让你上去,说啥也不行。"哨兵神情严肃,执行着首长的命令。刘亚玲中弹受伤后,首长特意安排人看守,禁止她再上前线。 刘亚玲不急不躁,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光荣弹,轻声问道:"我这个通行证行不行?你还让不让我过?"哨兵看着她手中的光荣弹,犹豫片刻,最终只能让路。刘亚玲要去的地方,是炮火连天的最前沿,那里伤员如潮,需要她的救治。 这已经是她第四次奔赴老山前线,也是第三次未经批准的"私自行动"。两个月前,刘亚玲刚因擅自前往前线72天被医院给予严重警告处分。但当她听闻"蓝剑B计划"即将展开,战友们将面临更为惨烈的战斗,她再次坐不住了。 刘亚玲第一次踏入老山前线时,是利用1986年4月的一个月探亲假,借着搭老乡的顺风车来到猫耳洞。为确保自己的安全,她不仅携带手榴弹,还在衣领里藏了一把20号手术刀片。初到前线的刘亚玲让一群大男人们既惊讶又担忧:这个女孩能在潮湿阴暗、蚊虫滋生的猫耳洞坚持多久?能否适应战地的恶劣环境? 然而,刘亚玲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到达猫耳洞第二天,她就接诊了一位名叫徐良的重伤战士,主动脉被弹片划伤,大量失血。刘亚玲立即展开应急救治,随后坚持连夜护送他下山转移。那段山路荆棘密布、陡峭难行,刘亚玲的裤子被划破,膝盖磨得血肉模糊,但她始终紧跟队伍,一刻不敢耽搁。她深知,争取一秒钟,就多一分希望救回一条生命。 在那段日子里,刘亚玲结识了同样"偷跑"上前线的女摄影师梁子。梁子想为刘亚玲做专访,但被果断拒绝——"自己每天连人都救不过来,哪有时间接受采访?"两个直爽脾气的女孩起初互相较劲,后来成了推心置腹的知己。 一天夜里,手术后的刘亚玲无法入睡,轻声问梁子:"睡了吗?" "睡不着你可以起来配合我采访。"梁子回答。 "你就为了几张照片这么执着?" "嗯,因为很重要。"梁子解释道,"战事凶险,每天送来无法医治的伤员。我只是想记录下这些,证明这些人曾经来过,曾经活过。" 刘亚玲因"擅自"前往前线72天而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她救死扶伤的决心。当"蓝剑B计划"的战鼓再次擂响,刘亚玲再次不辞而别,踏上了前往老山前线的路程。她原本打算独自前行,却幸运地再次遇到了愿意捎她一程的老乡。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刘亚玲到达前线后,很快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几乎每一分钟都有新的伤员被送来,她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判断伤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伤员源源不断地送到她面前,她的手不停地忙碌着,从包扎、止血到手术,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 "伤势如何?"前线指挥官紧张地问。 "弹片卡在离心脏三厘米处,必须立刻手术。"刘亚玲语气坚定,眼神专注。 "场地和条件?" "简易手术台已备好,但缺少照明,需要几个人拿手电筒。" 就这样,在几个战士的手电筒照明下,刘亚玲完成了一台又一台的紧急手术。她不吃不喝地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直到指导员强行搀扶她休息,而这样的短暂休息对她来说已是难得的奢侈。 战况越来越激烈,代号为"黑豹突击队"的拔点作战即将开始。就在行动前不久,刘亚玲为救助第一线的战士不幸中弹受伤。首长得知后震怒,立即下令派人专门看守刘亚玲,绝不允许她再次冒险上前线。 然而,躺在简易病床上的她,听着远处的炮火声,看着一批批战士浴血奋战,心中焦急如焚。"我不能在这里等着,前线需要我!"刘亚玲心想。就在首长派来的哨兵稍有疏忽的片刻,她忍着伤痛悄悄离开,朝着最危险的战场走去。 正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刘亚玲手持光荣弹,以死相逼,最终说服哨兵放行,冲向了最需要她的地方。 这只是刘亚玲四年军旅生涯中的一个缩影。在为期4年的时间里,她先后6次前往老山前线,其中3次未经批准;她曾到过14个基层最前沿阵地,参加了4次阵前出击和3次拔点作战;她亲手救治了130多名伤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医的职责与担当,因此被授予一等功勋章,"战地女神"的称号实至名归。
1958年冬,第31军军长朱绍清少将前往海防前线某连暗访,被哨兵“抓捕”起来。哨
【8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