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叛将龚楚,晚年给邓小平写信,请求回大陆养老,结果如何? 香港新界的侨园小区内,1990年的一个下午,年近九旬的龚楚颤抖着双手,提笔写下了三封情真意切的信。收信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昔日的战友——邓小平、杨尚昆和王震。信笺上,他恳切表达了一个老人对故土的思念,希望能够回到阔别四十余年的祖国,在家乡广东乐昌安度晚年。 龚楚同时给邓小平办公室拍了一封电报,简短而郑重地表明:"原红七军的龚楚,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加上有白内障等原因,已回故乡广东乐昌定居,安度晚年,敬请首长经常给予赐教。"这位曾经的"红军第一叛将",此刻像一位游子,渴望着回家的机会。 若要了解龚楚一生的跌宕起伏,时间需要倒流到1901年11月,他出生在广东省乐昌县长来镇长来村。少年时代的龚楚,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16岁便投身革命,进入粤军第2旅当兵,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逐渐晋升为班长、旅部副官、少校参谋。 1924年的广州,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年轻的龚楚在部队中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内部包含了大量地主阶级等旧势力,革命理想难以实现。怀揣着对公平社会的向往,龚楚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入党后,他回到乐昌老家,组建农民自卫队,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四一二"政变爆发后,龚楚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血腥镇压。他坚定地选择了共产党的道路,组织了一支千人规模的农民讨逆军,前往湖南参加"讨蒋战争"。1927年8月1日,龚楚参加了由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后,他被编入第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三营,担任营长。 命运的齿轮在1928年初转向了一个关键时刻。龚楚辗转来到韶关,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合。作为粤北本地人,他为被国民党军队围困的起义军指明了一条生路:"南面的广府地区是国民党大本营,防御异常严密。倒不如向北去湘南,那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朱德采纳了他的建议,部队成功突围。 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宜章县委的支持下,朱德、陈毅和龚楚领导的部队发动了宜章起义,迅速占领县城。他们将起义部队重组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师,龚楚担任党代表。1928年4月,第三师突破重重封锁,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5月4日,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砻市正式成立,龚楚与毛泽东、朱德一同被誉为"红四军前委三人小组",成为工农红军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然而,龚楚辉煌的革命生涯并未持续太久。1930年,他参与策动百色起义,与邓小平共事,在新组建的红七军中担任参谋长兼十九师师长。邓小平担任政治委员,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邓小平还曾是龚楚婚礼的证婚人。 龚楚在香港的四十余年,是一段充满乡愁与反思的时光。1949年,当解放军节节胜利,即将解放全中国时,龚楚深知自己作为"红军第一叛将"难有立足之地。他辗转来到香港,改名龚松庵,带着家人在新界的侨园安顿下来。背井离乡的龚楚,虽然逃离了可能的政治清算,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 在香港,龚楚靠着自己精湛的书法艺术谋生,一幅字在香港市场上能卖出万元高价。他曾短暂前往美国,拿到了"绿卡",但由于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他无法适应异国的环境,最终又回到了离大陆更近的香港。常常,他会独自一人在维多利亚港边徘徊,远眺北方,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家乡。海风拂面,他的眼前浮现出年轻时在井冈山、在百色的峥嵘岁月,那些与战友共同奋斗的光景。 政治敏感的龚楚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变化。1979年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他敏锐地对后辈龚庆韶等人说:"你们可以去内地做生意了,因为邓小平出来了。"龚楚深谙邓小平的风格和为人,毕竟当年在百色起义时,他们并肩作战,邓小平还曾是他婚礼的证婚人。或许在那一刻,他心中已开始酝酿着回归故土的愿望。 1988年,一项重要政策的出台让龚楚看到了回归的希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的公告》。次年9月,两高再次发布公告,将政策扩大至去台湾以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员。这意味着,龚楚这样在建国前叛变投敌的人,将不再被追究法律责任。 机会来了。1990年,龚楚精心准备了三封信,收信人分别是邓小平、杨尚昆和王震,同时给邓小平办公室拍了一封电报,表达了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希望回到故乡安度晚年的心愿。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8评论】【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