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2岁女孩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回青岛火车上,她爱上一个35岁的憨厚男人。父母嫌弃男方学历低且异地,男人当场辞职,前往北京陪女孩读研。结婚后,女孩31年没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国,54岁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站在镜头前,接受国家授予的"人民英雄"称号。镜头背后,一位66岁的男人静静注视着电视屏幕,看着自己朝夕相处三十余年的妻子两鬓已经斑白,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个男人叫麻一鸣,他用平凡的一生守护了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故事要从1988年说起。那年,22岁的陈薇从浙江大学保送至清华大学读研。在一次与同学们泰山游玩归来的火车上,疲惫的她立在车厢连接处,半倚着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神。 "阳光刚好照过来撒在她身上,女孩的头发和皮肤上都泛着层淡金色的光,盯着书本的睫毛在金光中一跳一跳的。"这是麻一鸣后来回忆时描述的场景,也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画面之一。 当时35岁的麻一鸣是青岛一家酒厂的技术员,后来升任办公室主任,正值壮年。这份在八十年代被誉为"铁饭碗"的工作,是多少人挤破头也想得到的。而就在那节嘈杂晃动的车厢里,他被专注看书的陈薇深深吸引。 "姑娘,这有位子。"眼看有旅客下车,麻一鸣赶忙招呼道。 陈薇抬头,大方一笑:"谢谢你!" 就这样,两人坐在了对面,从泰山的风景聊到各自的生活。性格开朗的陈薇与憨厚的麻一鸣相谈甚欢,火车即将到站时,麻一鸣鼓起勇气问:"能留个电话号码吗?" "可以啊!正好我宿舍刚装了电话。"陈薇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麻一鸣再次来到北京出差,站在清华园外的公用电话亭里,手心冒汗地邀请陈薇共进晚餐。令他惊喜的是,陈薇欣然接受了邀约。 这样几次相处下来,年龄相差12岁的两人走到了一起。在清华园里,一条才女恋上普通技工的消息迅速传开,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原来她是这眼光啊,早知道我就应该先下手为强啊。"暗恋陈薇的男生们议论纷纷。 更大的阻力来自两家父母。陈薇的母亲苦口婆心:"女儿啊,他比你大那么多不说,人家在青岛工作稳定,那是铁饭碗,他不可能为了你,饭碗都不要了,你们两个离得那么远,怎会有结果呢?" 谁也没想到,麻一鸣真的放弃了那个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只身来到北京,在石景山苹果园租了一间仅有20平米的平房,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 1990年,陈薇即将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研究项目,获得了深圳一家生物大公司的录用通知。消息传来,麻一鸣既为她高兴,又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几个月后,陈薇放弃了高薪工作,决定参军加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原来,在帮导师送标本的过程中,她了解到这个单位的使命感和科研氛围,毅然决定穿上军装,投身国防科研事业。 这一决定再次引来家人的反对。父母不解,为何放弃改革开放前沿深圳"满地黄金"的机会?唯有麻一鸣坚定站在她身后:"你想去就去,深圳的确能赚很多钱,但搞科研保卫国家,岂不是更伟大的事!" 1992年,在双方父母终于松口的祝福下,两人喜结连理。婚后一年多,他们的儿子麻恩浩出生了。刚满月,陈薇便回到实验室。从此,家里大小事情,全由麻一鸣一人承担。 军事医院科学院的日子既规律又清苦。麻一鸣每月都会买上水果、零食和可爱的小布偶,穿越大半个北京城,风雨无阻地前往丰台科学院,等候陈薇。十年如一日,不管陈薇多晚下班,家里总亮着一盏灯,灯下有热腾腾的夜宵,有在看书的麻一鸣,也有在沙发上等睡着的麻一鸣。 麻一鸣不仅照顾妻子,还精心教育儿子。小恩浩从来没因缺乏母亲陪伴而抱怨,反而常骄傲地对同学和老师说:"我妈妈是大英雄,她保卫国家,最了不起!"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儿子后来在埃博拉疫情时,主动作为志愿者,随母亲一同奔赴前线。 2003年,非典疫情来势汹汹。陈薇带领团队连续100多个日夜扎在实验室。每天清晨,麻一鸣都会早早站在窗前,遥望研究所大门方向。陈薇也知道丈夫在守护自己,当研究取得突破的那天,她一大早走出研究所,对着窗户用力握拳示意。那一刻,麻一鸣看懂了——她成功了。 之后的汶川地震防疫、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鼠疫防控,陈薇都冲锋在第一线。在非洲,她带领团队短短四个月就研发出了世界首个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埃博拉病毒终结者"。
1988年,22岁女孩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回青岛火车上,她爱上一个35岁的憨厚
戴梦维沐沐
2025-05-01 18:31: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