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思过程: 以前曾经对过这个上联,当时对出的下联是“水浒传中仗义人”,为了区别开来,需要避开过去的思维,另辟蹊径。 1. 首先想到"三国"与"红楼"同为四大名著,形成经典对仗。 2.用"薄命人"呼应"多情种",既保留人物属性,又形成因果关联——多情种往往成薄命人。 3.选择史书《三国志》而非小说《三国演义》,既保持历史厚重感,又与小说《红楼梦》形成虚实对照。 二、赏析: 这副对联用四大名著中的两部形成时空对话,上联的旖旎情思与下联的悲怆命运形成张力。就像林黛玉对应着貂蝉,贾宝玉映照着周瑜,"多情"与"薄命"构成中国古典文学永恒的主题。史书与小说的对仗更暗含"人生如戏"的哲学意味,短短十四字道尽世间的爱恨纠葛。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