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沈醉刚走进臭名昭著的白公馆内,就与一个胡子拉碴的疯子打了个照面,心中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5-01 17:48:53

1947年,沈醉刚走进臭名昭著的白公馆内,就与一个胡子拉碴的疯子打了个照面,心中一惊的他顿时打呼来人,并表示“此人装疯卖傻,一定要严加看管!” 1947年的一天,阳光透过白公馆的高墙,照射在这座关押政治犯的秘密监狱中。时任国军保密局云南站站长的沈醉,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这个充满恐怖气息的地方,准备例行视察。 白公馆平日里戒备森严,犯人们大多被严格管控,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然而,就在沈醉刚刚踏入院内不久,一个奇特的景象映入眼帘: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男子,胡子拉碴,衣着邋遢,竟然在院子里自由行走,看守们似乎对他熟视无睹。 "这人是谁?为什么允许他在这里到处走动?"沈醉皱眉问道。 一名看守回答:"长官,这人叫韩子栋,已经疯了,整天疯疯癫癫的,我们都习惯了。" 沈醉多年从事特务工作,练就了一双识人辨物的火眼金睛。他不动声色地走近韩子栋,想看个究竟。正当此时,韩子栋似乎感受到了什么,忽然转头看向沈醉。 就是这一眼,令沈醉心头一震。那眼神中闪过的一丝敏锐与坚定,与疯癫之人的目光截然不同。沈醉在1932年就开始特务工作,审讯过太多的人,对于人的眼神有着独特的洞察力。他坚信,人可以伪装举止,但眼神却是最难掩饰的。 "立刻把他关起来!"沈醉厉声命令道,"这人根本没疯,他是在装疯卖傻!一定要严加看管!" 看守们面面相觑,有人辩解道:"长官,他已经被关了十几年了,从1934年就被捕了,受了那么多酷刑,早就神志不清了。您看他平时不管刮风下雨,甚至下冰雹下雪,都要在放风坝里小跑,正常人谁会这样?" 沈醉冷冷地看着韩子栋,而后者则一脸茫然地咧嘴傻笑,仿佛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毫无察觉。"多久没有人审问他了?"沈醉问道。 "好几年了,"看守回答,"因为他已经什么也不知道了,就是个疯子。" 沈醉沉思片刻,决定亲自审问韩子栋。但令他意外的是,无论他如何诱导、威胁,韩子栋始终保持疯癫状态,眼神空洞,言语不清,完全看不出先前那一瞬间的清明与坚定。 韩子栋内心却是惊涛骇浪。他认出了沈醉,这位军统特务机关的高级官员。自己装疯卖傻十几年,从未被识破,今天却险些暴露。他知道,自己的越狱计划必须加速了,否则,一旦沈醉深入调查,自己就将面临极大危险。 最终,由于其他任务紧急,沈醉只得离开,但他临走前仍然警告看守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这人很危险,给我严加看管!" 沈醉离开白公馆后,韩子栋知道自己必须加快越狱的步伐。这个被称为"疯子"的人,实际上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 1908年,韩子栋出生在山东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童年时期常常饿肚子,直到12岁才有机会走进学堂。尽管家境贫寒,但韩子栋对知识的渴望异常强烈,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同时还帮家里分担家务。16岁时,凭借着勤奋和聪明,他考入了山东省立二中,接触到了更广阔的思想世界。 这段求学经历为韩子栋日后的革命生涯埋下了种子。1930年,22岁的韩子栋告别家乡,只身前往北平求学,因经济拮据,只能半工半读。在北平的一家书店工作期间,他结识了地下党员,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从最初加入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到目睹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的失望,韩子栋的政治立场发生了转变,1933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志,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你愿意接受吗?"组织负责人严肃地问道。 韩子栋毫不犹豫地点头:"为了革命,我愿意赴汤蹈火。" 任务是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获取情报。这个名义上铲除汉奸、实际上迫害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组织,是当时最危险的渗透目标之一。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韩子栋成功潜入蓝衣社内部,为组织提供了大量宝贵情报。 然而,1934年,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韩子栋被捕。在狱中,他遭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电刑、竹签钉指甲、老虎凳...面对残酷的折磨,韩子栋咬紧牙关,没有透露半点组织信息。敌人无法获取情报,又找不到确凿证据,最终判处他无期徒刑。 被关押期间,韩子栋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装疯"计划。他表现出神情呆滞、反应迟钝的症状,时不时傻笑,让看守们以为他真的被折磨得精神失常。特别是在转到白公馆后,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他都会在放风坝内不停地小跑。看守们嘲笑他疯了,却不知这是他为越狱积蓄体力的方式。 1947年8月,机会终于来了。因为韩子栋的"老实"表现,看守们允许他跟随特务外出采购物品。那天,负责看管他的卢照春遇到了一个熟人,被邀请去打麻将。正打得兴起时,韩子栋示意要上厕所。 "快去快回!"卢照春不耐烦地挥手,全然不知这一挥手,将让一个"危险分子"重获自由。

0 阅读:0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