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冬天,上甘岭前线的坑道里,一门老式迫击炮正慢慢转动角度,赵章成蹲在地上,用拇指比着距离,默默计算弹道。 赵章成生于困苦岁月,长于饥饿土地,他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最苦难的年代之一。 家住中原腹地,那是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天一旱,地里连草都长不出来。 一家人围着一锅稀粥转,年年欠收,顿顿吃不饱,嘴巴里嚼的是野菜,心里盼的是天亮。 “那时候,哪知道什么理想?能吃饱饭,就是天大的理想。”这是他晚年一次和年轻兵的谈话,言语平实,却透着一股子从骨头里压出来的苦。 不识字的赵章成,从小就被爹娘教育一件事:男人就得自己去闯。 十五岁那年,他听说参军能分粮,有军饷,当下二话不说,扛着一口袋干粮,一人跑去了大西北,成了冯玉祥部队里一名新兵,归到炮兵营。 训练头几天,教官一看他连字都不识,还冷嘲热讽了一句:“这小子怕是连炮口在哪儿都找不着。” 结果不到一周,整个营都知道来了个怪胎,赵章成不用测距仪,不看图纸,就凭一个人、一双眼、一个拇指,竟能打出极其精准的弹道。 有一次训练中,他观察山头风向、地形起伏后,闭着眼估算了十秒钟,轰的一炮打出去,正中靶心。 “你小子开过天眼不成?”连营长都笑着打趣他。 他的确没开天眼,但老天爷却给了他极敏锐的空间感和方向感。 他说:“你们看地图,我看云,看风,看地。我信这几样,比信标尺有用。” 可即便如此神奇,赵章成心里却并不畅快,他眼里见着长官天天牛羊肉、大白馍地吃,轮到他和战友,却是连个窝窝头都要掰成两半分着吃。 他打仗不要命,可见不得有人倚官自肥,他不说,但心里别扭。 后来一次与红军作战,他带着炮班冲锋在前,正中埋伏,被红军活捉。 可事实上,这是他有意为之——他早就听说,红军那边不剥削、没上下贵贱,一样流血,一样分粮。 加入红军后,他被分到炮兵营,没几天就让排长惊呆了,试射时,赵章成拿手一指,砰的一炮轰掉一堵碉堡。 “这手法,堪比神仙下凡。”排长当即报告上级,特批他为“火力骨干”。 他的名字,从此在红军部队传开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数十场攻坚战,屡建奇功。 尤其是在华东战场,他曾凭一己之力压制敌军两门火炮,救下整个连队,彭德怀亲口评价:“赵章成的炮,一响能定军心。”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赵章成随志愿军入朝。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带着炮班死守阵地。 一次,他凭借三发炮弹,在暴风雪中摧毁美军一处临时指挥所,直接打乱了对方的前线部署。 那次战斗结束,美军特意记录了一句话:“我们遭遇了一个幽灵般的炮手。” 上甘岭战役期间,他更是夜以继日地藏在坑道,连续作战数日不眠。 敌军火力压得战士喘不过气,他却仍旧手指拇量距离,默算弹道。 有人劝他:“赵连长,你睡会儿吧,这炮你先别管了。”他说:“我不管,敌人就要靠过来了。” 炮一响,敌人退;炮一停,战士稳。 有一次,敌军派特种小队夜袭前沿阵地,赵章成早已观察出破绽,提前设伏,三发炮弹炸得敌人尸横遍野。 那一战,他一人之力,阻敌进攻长达六小时,为大部队赢得关键转移时间。 战后,上级考虑为他请功评衔,但有人提出反对:“将军不能连字都不识。” 这番话传到北京,有人将意见报给毛主席,主席沉思片刻,只淡淡一笑,说道:“连字都不识还能打到将军,说明我们的队伍有未来。” 于是,赵章成被正式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新中国历史上最特别的将军之一。 但赵章成从未因此骄傲。哪怕身为将军,他依然蹲在炮台边,跟战士一起清理炮膛、擦油布。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看我是将军,可要打仗,还得靠这门炮。”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赵章成
西府战役中,国军军长李振得知前方出现几千骑兵后,下令用大炮轰击,打死了一百多骑兵
【1评论】【3点赞】
用户99xxx45
尽胡扯蛋,抗美援朝的连长,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