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老百姓信访83.4万件次的数字背后,说明了哪些问题 老话说,“民告官,如羊入虎口”,但你看这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全国老百姓信访83.4万件次,检举控告类就占了23.1万件次。这数字要是搁乾隆年间,怕是能把军机处的门槛踏平了。为啥?因为老百姓的每一次叩门,都是一声时代的回响,里头藏着民心、冤屈,还有对“青天”的执念。 乾隆爷那会儿,反腐靠的是“京察”“火耗归公”,可架不住贪官们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户部收好处费才给地方报销,地方官就敢把救灾银子挪去盖私宅,末了还报个“天灾亏空”。老百姓进京告状?难啊!没盘缠、怕报复,就算到了京城,案子还得发回原省审理,最后多半“石沉大海”。可如今呢?这83.4万件信访里,有13名省部级干部被立案,1.9万村官被查办。数据背后,既是老百姓对制度的信任,也是刀刃向内的反腐决心。 你细品这数字,里头门道多着呢。一是“信任账”:83.4万次叩门,说明老百姓还信“上头”能管“下头”。就像乾隆年间击登闻鼓的百姓,信皇帝能还个公道。二是“问题账”:乡科级干部被处分2.3万人,村支书、村主任被查1.9万,可见基层“微腐败”仍是痛点,征地拆迁、扶贫款这些“苍蝇腿上的肉”,照样有人敢伸手。三是“监督账”:如今不光靠“钦差大臣”,更有“四种形态”兜底——49.9%的干部被第一种形态“红脸出汗”,这可比乾隆的“抄家灭族”多了几分人性化,少了些冤假错案。 但话又说回来,83.4万不是终点!乾隆晚年为啥贪腐回潮?因为制度治标不治本,靠皇帝一人盯不住千万官吏。如今咱有法治化“路线图”:该走诉讼的走诉讼,该转督查的转督查,连“越级上访”都有“三个不予受理”的规矩。可为啥还有人拼命叩门?因为有些地方“受理部门转得勤,办理部门拖得狠”,老百姓等不及啊!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甭管乾隆的鼓还是现在的信,老百姓要的不过是个“理”字。但时代变了,受害人得学会“自己当青天”!你看那《大诰》能当路引,现在一部手机就能录视频、发微博。国家信访局都说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你发条抖音@官方账号,说不定比写状纸还快。记住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会“聪明哭”的孩子,才能让奶送到嘴边! 这83.4万次叩门,是民心的温度计,更是时代的试金石。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老百姓那句“求个公道”的呐喊,从紫禁城到互联网,从来就没变过。信访工作如何服务群众 有哪些方式可以提出信访?
一季度老百姓信访83.4万件次的数字背后,说明了哪些问题 老话说,“民告官,如
董哥谈社会
2025-05-01 16:10: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