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老臣张廷玉晚年实在干不动了,就向乾隆请求退休! 张廷玉,1672年出生在北京,祖籍安徽桐城,家里背景硬得很。他爹张英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家学渊源深厚。张廷玉从小就聪明过人,熟读儒家经典,还精通诗文书法,28岁就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开始崭露头角。康熙年间,他跟着皇帝南巡,观察民情,积累了不少治国经验。后来升任刑部左侍郎,处理山东盐贩叛乱时,靠调查和协调平了事,没动一刀一枪,康熙对他赞不绝口。 到了雍正朝,张廷玉更是如鱼得水。雍正元年,他当上户部尚书,面对浙江、江西的“棚民”问题,提出登记安置、教育引导的法子,温和又有效,深得雍正信任。雍正八年,他升任保和殿大学士,还进了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地位稳如泰山。他还主持编纂《明史》,花了几十年时间,1736年完工,为清朝正统性立下汗马功劳。加上《清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等书的编修,他学术上也名声大噪。 乾隆上台后,张廷玉依然是朝廷重臣,可人毕竟不是铁打的。到了乾隆十四年,他已经快80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干活越来越吃力。朝堂上的繁忙事务,让他这把老骨头实在扛不住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向乾隆递上了退休的请求。 乾隆十四年冬天,张廷玉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紫禁城,向乾隆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当时他已经77岁,身体虚弱,觉得自己再干下去怕是要误大事。乾隆一听,先是愣了一下,毕竟张廷玉是雍正留下的老臣,地位特殊,雍正还特意交代让他配享太庙,这可是汉臣的最高荣誉。乾隆起初不太想放人,可张廷玉态度坚决,三番五次恳求,乾隆最终还是点了头,还赐了三首御诗给他,算是个安慰。 退休的事定了,张廷玉松了口气。第二天,他入宫谢恩,可这时候却出了岔子。外面有人质疑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他一急,就冒失地跟乾隆要了个书面凭证。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乾隆脸都黑了,觉得这老头不信任自己。虽然不高兴,乾隆还是手写了诏令,确认雍正的遗命,又给了首诗。可这事没完,第三天,张廷玉因为身体不好,没亲自来谢恩,让儿子代劳。乾隆彻底炸了,觉得他倚老卖老,直接下旨削了他的伯爵,还取消了配享资格。 张廷玉听到这消息,吓得不轻,赶紧拖着病体冒雪赶到宫门前谢罪。乾隆看他这样,心软了点,撤回了惩罚,可语气冷得像冰。从这以后,张廷玉算是彻底告别朝堂,回到了桐城老家。 回到桐城,张廷玉本想安安静静过晚年,每天读书写字,享受天伦之乐。可朝廷似乎没那么放心,派人暗中盯着他,家里仆人常说看到陌生人在附近晃悠。张廷玉心里有数,日子过得提心吊胆,饭都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曾经在朝堂上风光无限的老臣,如今成了个小心翼翼的老人,昔日的威仪早就没了。 到了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的身体彻底垮了。1755年三月,他躺在床上,气息越来越弱,最终在不安中去世,享年84岁。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沉默了好一阵,最后下旨追赠他太保,谥号“文和”,还按雍正的遗命,准他配享太庙。张廷玉的灵柩运回桐城安葬,墓碑上刻着他一生的功绩,乡里人感慨万千。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