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最后遗言: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家里书香气浓,父亲是教育家,母亲出身富庶。从小,他就泡在书堆里,对科学的好奇心早早生根。1923年,他上了北京师大附中,数学天赋开始冒头。1929年,考进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五年后成绩优异,拿到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1935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但觉得那里的教学偏重知识堆砌,没啥创造性空间。一年后,他拿下硕士,转去加州理工学院,跟着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深造。在那儿,他接触到开放的学术氛围,参与创建了喷气推进实验室,搞出了火箭技术的新突破,名声大噪。 1950年,冷战搞得美国草木皆兵,钱学森因为华裔身份被怀疑,遭软禁五年。1955年,中国政府帮忙,他才带着家人回国。回来后,他一头扎进国防建设,领着团队搞出了“东风”导弹、“长征”火箭。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标志着中国航天站稳了脚跟。钱学森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为国家争了光。 晚年的钱学森开始琢磨更大的问题——中国咋就缺创新人才?他拿自己在美国的经历一对比,差距太明显。加州理工学院那会儿,课堂上大家随便抛想法,老师不怕你错,就怕你不敢想。他还记得,学校不光教科学,还让学生学艺术、玩音乐,觉得这些能打开脑洞。 可国内呢?他发现大学里学生都忙着记笔记、背公式,老师讲啥听啥,几乎没人问“为什么”。这种模式下,学生很会考试、很能执行,但要让他们自己琢磨出个新东西,难了。他觉得,中国的教育太注重标准答案,少了点让人自由发挥的空间。 钱学森在美国的时候,导师冯·卡门常说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他深以为然。他认为,创新不是光靠死读书能出来的,得让学生多动手、多讨论,甚至多出错,才能撞出火花。可国内的教育体系,更多是在教人怎么走老路,而不是开新路。 他还注意到,美国的大学有跨学科的实验室,学生早早就接触科研,敢想敢干。而中国学生呢?大多到研究生才开始摸科研,起步晚不说,还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钱学森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关系到国家能不能在科技上真正领先。 钱学森不是光抱怨,他也提了不少实打实的想法。他觉得大学得改改风气,让课堂活起来,师生平等聊学术,别老是老师讲、学生听。他还建议多建跨学科实验室,把艺术融入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他相信,只有让学生敢想敢试,中国才能出真正的创新者。 他常拿美国那套跟国内比,说那儿的学生不怕出错,错了还能找到新路,而国内学生一出错就慌,怕挨批。这种心态不改,创新就没戏。他还呼吁,教育得从娃娃抓起,别老等大学再补课,得从小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晚年他身体不行了,可还是惦记着这事。一次开会,他听年轻学者发言,听完还特意叮嘱:“别怕学生出错,错了才有进步。”他心里清楚,教育改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不改不行。2009年,他去世前还在病床上念叨这问题,可见他有多看重。 钱学森走了,但他的话没白说。1986年,他推“863计划”,想给中国培养高科技人才。1991年,他在中科院提议大学开创新课程,让学生早点搞科研。他的想法慢慢有了回音,教育界开始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被更多人看到。 这几年,国内也在试着改。比如有些大学开了创新实验班,鼓励学生动手搞项目;中小学也开始推STEAM教育,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揉一块儿教。但老实说,改得还不够深不够快。很多人还是觉得考试成绩比啥都重要,创新这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钱学森的遗言,其实不光是说教育,它还点出了国家发展的命门。科技要往前走,靠的是新点子、新突破,可这些都得从人脑子里蹦出来。他提醒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喊口号,得真刀真枪地改体制、变思路。
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
【1评论】【1点赞】
zyx82
公正廉洁,是一切创新的基础。4+4是好的。利用4+4的黑手,要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