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却没有看清二维码的价值,甚至都不愿申请专利,因为,腾弘原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 1994年,日本汽车行业正忙着造车,可零件管理却让工厂头疼不已。条形码容量小,记不了多少信息,效率低得要命。腾弘原是个工程师,平时爱下围棋,他盯着棋盘的格子突发奇想:能不能搞个能存更多信息的东西?于是,二维码就这么诞生了。一个小方块,能塞下比条形码多几十倍的数据,扫一下就能知道零件来历,工厂里的人都觉得这招挺牛。 但腾弘原自己不这么看。他觉得二维码只是个临时货,技术更新换代那么快,这东西撑不了多久。他甚至公开说:“这玩意儿最多活10年。”申请专利?没兴趣,费那劲干嘛。他把技术细节公开,让大家随便用,在他眼里,这不过是给工厂解个燃眉之急的小工具。 腾弘原没看上的二维码,后来却在中国彻底翻身。21世纪初,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中国互联网公司嗅到了机会。2010年左右,二维码慢慢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但真正让它起飞的,是移动支付的爆发。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把二维码塞进每个人的生活:买菜扫一扫,坐车扫一扫,连路边乞讨的大爷都挂个收款码等着你扫。 数据不会骗人。2017年,中国一家公司拿下了二维码的全球专利权,外国企业用二维码还得给中国掏钱。到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额超200万亿人民币,二维码几乎成了每笔交易的“通行证”。从北京的无人便利店到西藏的火车站,二维码无处不在。出门忘带钱包没事,忘带手机可就寸步难行。 腾弘原当初要是知道这个“短命货”能在中国混成这样,估计得怀疑人生。可他没看清,二维码的价值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怎么用。中国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它从工厂零件管理的小工具,变成了连接线上线下的大杀器。 2014年,腾弘原因为发明二维码拿了个欧洲专利奖。听着挺风光,可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个安慰奖。专利早没他的份,钱也没赚着。晚年他住在日本一个小城,偶尔看到中国二维码的新闻,也没啥反应。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没正面回答,只是说:“技术是给人用的,咋用不是我能决定的。” 这话听着挺豁达,可现实是,他错过的不是技术,而是眼光。二维码在日本没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更早普及了NFC技术,手机支付靠“滴”一下就行,二维码没找到大舞台。而中国不一样,智能手机普及快,线下交易多,二维码正好填上了这个空缺。腾弘原没看到这些,他只盯着技术本身,没想到应用场景能决定一切。 二维码能在中国这么火,不光是运气,还有创新。早期,中国的二维码技术其实是从日本学来的,可后来完全玩出了自己的花样。比如,微信把二维码变成了社交工具,加好友扫一扫,群聊扫一扫,连发红包都得扫一扫。支付宝则把二维码跟电商、理财绑在一起,一个码能干一堆事。 更厉害的是,中国还把二维码用到了公共服务。疫情期间,健康码靠二维码追踪行程,全国人民扫码进出小区、商场,硬是把病毒传播压了下去。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二维码管理观众入场,效率高得让老外都看呆了。这种大规模应用,腾弘原当年想都没想过。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腾弘原当初申请了专利,按现在的普及程度,他和他的公司可能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二维码的商业价值,愣是被中国挖掘出来了。 现在二维码这么牛,可它也不是没对手。NFC技术、数字人民币,甚至未来的生物识别,都可能挤掉它的位置。但二维码的优势是简单、便宜、好用。摊贩大妈都能印个码收钱,NFC再快也没这么接地气。 未来咋样,谁也说不准。有专家预测,二维码可能会跟AI、物联网结合,变得更聪明。比如,扫个码不仅能付钱,还能告诉你商品的生产过程,甚至提醒你冰箱里啥时候过期。这种可能性,腾弘原当年肯定没想过,但中国已经在试了。 二维码的故事挺有意思。腾弘原发明了它,却没看清它的价值;中国接手了它,把它变成了日常必需品。这不只是技术的故事,更是眼光和机会的故事。腾弘原的短视,给了中国逆袭的舞台,而中国的创新,又让二维码活出了第二春。 说到底,技术本身不值钱,怎么用才值钱。腾弘原用二维码解决了工厂的小问题,中国却用它撬动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差距,不是技术高低,而是想象力和执行力。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却没有看清二维码的价值,甚至都不愿申请专
卖蠢
2025-05-01 12:50:31
0
阅读:60
夜夜吃肉
老子认为,日本在10年内会从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