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我的读书札记[原稿] 2025年4月30日晚9点02分,啃一本

恨山玩转摄影 2025-05-01 10:02:52

20250430我的读书札记[原稿] 2025年4月30日晚9点02分,啃一本跳跃性较高的书籍《量子力学的哲学》,著者以色列,马克斯.雅默。对这本奇幻书而言搞个硬座读下去即好,今天“第一章形式体系与诠释〝。 二维困不住的矢量进化 有个问题,二维是三维的空间投射,人,是二维生物还是三维生物?每天的饮食从早晨到傍晚,黑发转为白发,公司到家庭,这都是两点一线的人生平面设计,只管往前,从起点到终点,我多半是二维的吧,如果投影到世间只是一个点的痕迹。如果有一天我回到家拿起书,或许我是我思想的投影,他是住在脑海里的我。或许我是中国绘画的潘天寿,在绘画的矢量里自我进化,或许我也是梁思诚的矢量,在青铜器与雕塑里反复,或许是《量子力学的哲学》里的马克斯.雅墨,沿着不同的矢量空间里进化。 希尔伯特空间与平行宇宙 雅默说:”冯.诺依曼的思想是把量子力学表述“希尔伯特空间的一种算符运算,这无疑是现代物理的一大创新。“ “希尔伯特空间“,是什么?希尔伯特空间的元素是矢量,而且是复数领域成对一一对应存在。注意两个希尔伯特空间,尽管空间没有相似性,但实际上两个空间却具有同样的空间结构,冯.诺依曼把这种空间命名为希尔伯特空间。这是否就是同分异构体? 简单说在希尔伯特空间,“我“在空间方向是矢量的,不停变化的,可以进入不同的平行空间,但总有一个平行空间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生活习性、思维和经历等保持同样复刻,尽管我们相离甚远。在一个可观察的位置测量或调整“我”的方向,我的生活经历时,在希尔伯特空间,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我“,也同步发生变化,体验和“现实的我”的真实感受。您或许质疑,但量子力学就是真实存在的,量子希尔伯特空间在数学界理论是可以证实的,在地月上使用量子计算机测量,地月上被测量的两个原子同步发生纠缠变化,这也是被证实的。如此,万千世界,随时随地你有万千变化,但总有一个平行宇宙有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你“,期待着被你观察。 那么希尔伯特空间有多大?怎么建造一个希尔伯特空间,怎么进入希尔伯特空间?现在进入量子力学五定理。 公理1:每一系统对应一希尔伯特空间,矢量(态矢量.波函数)完备叙述了系统状态。啥意思?每一个宇宙空间,都是在矢量(数值点.面与空间数值累积)演化方向的变化,都可以用矢量(数值)去叙述和发现的。 公理2:每个可观察量唯一对应于一个作用于希尔伯特空间的自伴运算符。啥意思,现世的你,在希尔伯特空间也必有一个结构(长相、经历、家庭与社会)完全一模一样的你。且另一个空间的那个你可以被你所测算或观察。 公理3、4、5:对一个处于态中的系统,对可观察量的量的测算结果,属于A的恒等分解。什么意思?对量子力学中的空间度化,总能找到可观察量,并经结果验证。找到可观察量,进行希尔伯特空间测量,你总能找到一个希尔伯特空间,并验证其准确性和存在性。 回到最后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有何意义?在汽车智能驾驶与机器人的视觉运算中,某一位置的可观察的矢量变化,如在大模型推理中构建一个希尔伯特空间,可观察的位置矢量变化,唯一对应于同种逻辑结构的运算符,则相互实现最快、唯一,可观察可计算的变化,这不就是理想的FSD智能驾使系统吗。 是否神经网络,也是希尔伯特空间?思想在小尺寸上是一份不连续的、稳定的,原地振动,可以被测量的可观察量,2025年前,我的思想可能就是自陷于如此不连续、基本不更新,被人直击的愚笨。但这种小尺寸上的希尔伯特思想,因其能量低,稳定,没有时间、空间与认知等矢量方向上的变化,容易被测量,也是最适宜的存在,凡人若此。那么大尺寸上上,天马行空,5000过住,地球与火星上求索,我们的思想又是连续的,不稳定的,辐射式散发,消耗超过月薪3000元人民币的能量,而这个希尔伯特空间是不易测量,存在时间又极短,在N多个平行宇宙,总有一个无比璀璨的宇宙,总有一个真实“我“,正在和我,经历一样的事情,迟早有一天我们将会彼此映照,彼此传递,融合。 量子力学的哲学,留给我们的还有更多奇妙世界之门,人工智能时代,期待着科学技术上新突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