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施拉普纳--足球场上的中欧友谊使者】热点现场 新华社德国艾恩豪森4月30日电 4月的一天,德国黑森州艾恩豪森镇郊外,微风拂面。年近85岁的克劳斯·施拉普纳和夫人早早站在自家院子门前,远远地朝记者挥手。刚进屋,他便端来几个杯子,笑着问道:“想喝点什么,啤酒还是中国茶?”
客厅洒满阳光,明亮而温暖。靠墙摆着青花瓷器,旁边的一只奖杯引人注目——底座上刻着中文“1984年中国长城杯国际足球锦标赛”。施拉普纳指着它,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国。”
施拉普纳说,那年,他率领曼海姆足球队赴华参赛。这趟意外开启的旅程,悄然种下一颗种子,拉开他与中国数十年深厚情谊的序幕。
初到中国的情景,施拉普纳记得格外清晰:“在北京机场,工作人员反复翻看我的护照,再三确认。那时候,外国人来中国,还不是寻常事。”
施拉普纳说,他一开始有些忐忑——想与中国人交流,又担心自己这张外国面孔会让人疏远,“我怕他们会不喜欢我”。
很快,他发现担心是多余的。“不论餐厅、商店还是街头,我跟他们说‘您好’‘晚上好’,他们都热情、真诚地回应我。那种友善,发自心底。”
回到德国后,施拉普纳与中国的联系没有中断。1985年,他邀请两名中国教练到德国家中做客。“我教他们做德餐,也跟他们学做中餐。”他指着手机说,“直到今天,我们还保持联系。这种友情,需要用心呵护。”
略微停顿后,他补充道:“德国与中国的交流也应该是这样——基于理解、尊重和真心,就像朋友间一样。”
1988年汉城奥运会,施拉普纳现场观看联邦德国队与中国队的比赛。他觉得,中国足球有巨大潜力,存在提升空间。当1992年中国足协正式邀请他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时,他没有犹豫多久。
“我当时在德国有自己的公司,执教的球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甚至有德甲俱乐部向我伸出橄榄枝。”他说,“但我对中国有浓厚兴趣,我太太也说‘我们去看看吧’。于是,我们带着好奇心和雄心,飞往中国。我觉得能在那里有所作为。”
“在中国那几年是我们一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施拉普纳回忆道,“我的妻子爱上了中国,她拿到了中国驾照,喜欢开车旅行,后来还带着德国朋友看京剧、自驾。”
作为中国男足国家队首位外籍主教练,施拉普纳率队在1992年亚洲杯上获得第三名。
施拉普纳说,“他们或许叫不出我的名字,但记得有个外国人,像邻居一样与他们打成一片。”
在施拉普纳看来,这种互相信任、彼此认同的感情,正是欧中交流不断深化的内在动力。“就像我和你们现在坐在这里畅谈一样。我们彼此信任,友谊可能已经开始了。”
1994年卸任国足主帅后,施拉普纳与中国的往来依然频繁而热络。他为多名中国球员赴德国“留洋”牵线搭桥,也为中国教练到德国进修学习介绍出力。他还和太太一起参与众多中国校园足球项目,为青训等基础工作出谋划策。
他感慨,30多年来,欧中民间交流发生质的飞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德国留学的中国人多,但反过来,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那时更多是两国政府、企业在沟通。而今天,变化肉眼可见。“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能看到越来越多欧洲面孔。在欧洲,人们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对中国的城市、美食、文化充满好奇。”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谈及未来欧中关系,施拉普纳充满信心。
“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但无论分歧还是冲突,都不能阻挡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他说,“我们需要更多能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的人,推动合作、深化友谊。”
对年轻人,施拉普纳寄予厚望。他说,青少年是未来,是连通欧中友谊的桥梁。
2012年起,在中德两国友协支持下,施拉普纳牵头组织了一个中欧青少年足球交流项目。来自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青少年球员每年交替在中德两国集训、交流。
施拉普纳从茶几上一个盒子里翻出几张照片:绿茵场上,一群群穿着球衣的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并肩欢笑。他说,十多年来,沈阳、青岛、海口以及德国许多城市留下了4000多名足球小将的足迹。
“年轻人充满好奇心,最容易接受彼此。”施拉普纳说,“他们在球场上互相认识、尊重,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这种认可和理解,未来会随着他们长大后,自然延续到各个领域。”
施拉普纳绽开笑容,语调舒缓:“在我眼中,欧中交流就像一位青年,朝气蓬勃,充满无限可能。未来,掌握在青年手中。”(新华社记者车云龙 杜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