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曾以公费赴美留学,却拒不回国,甚至改换国籍,而到了晚年的时候,却执意要带着全部积蓄重返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高考制度重启,如同黑夜中突现的启明星,袁钧瑛抓住了这束光芒,以上海市高考状元的傲人成绩,迈入复旦大学的校门,那时的她,大概未曾想到,这仅仅是她追光之路的起点,在复旦求学期间,她展现出非凡的科研天赋,为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措不及防,1980年代初,中美教育交流逐步开放,CUSBEA项目为优秀的生物学学子打开了新的视野,在两万多名竞争者中,袁钧瑛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哈佛医学院的入学资格,这一次远航,使她得以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得更远。 在哈佛,她遇到了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导师罗伯特·霍维茨,在这位睿智教授的指导下,袁钧瑛的科研才能得到充分释放,她专注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成为最早发现细胞死亡调控基因的科学家之一,随后在麻省理工的深造经历,更是将她推向了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然而,每个选择都意味着责任,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袁钧瑛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诸多质疑,但历史的维度往往需要时间来阐释,在那个年代,国内外的科研条件确实存在显著差距,她选择了最有利于科研发展的环境,用实际行动推进着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中国的科研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都市,许多领域的研究条件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2年,站在事业巅峰的袁钧瑛作出了令人瞩目的选择——回国建设新的科研平台。 这一次,她带回的不仅是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数十年积累的国际视野和管理经验,在她主导下成立的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正在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她将哈佛、麻省理工的先进理念与中国本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科研环境。 如今的实验室里,三十多位年轻科研工作者在她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她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研方法,更传递着执着的科学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女性科学家,她格外关注并支持女性研究者的发展,为中国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信息来源:传承科学基因 一门走出三代科学家——2024-05-31 ·看看新闻
高考还有四十天我妈把我房间砸了
【1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