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黄维见军粮发霉还掺着砂石,给何应钦的办公室寄去了一袋,何应钦大怒,派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30 19:20:47

1943年,黄维见军粮发霉还掺着砂石,给何应钦的办公室寄去了一袋,何应钦大怒,派人调查黄维,黄维的顶头上司关麟征也趁机发难。 黄维,一个在国民党军中曾位高权重、深受蒋介石器重的将领,却在淮海战役中被捕,度过了27年的战犯生涯,最终在功德林中完成了人生的深刻转变。 1904年,黄维出生于江西省贵溪县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然而,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的经济支柱倒塌,母亲艰难地供他读书。黄维在当地小学任教,但因身材矮小,常被学生嘲笑,加之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困苦,他决定放弃教职,寻求新的出路。 黄维听闻蒋介石在广州开设黄埔军校,决定前往上海报名。在南昌,他遇到了同样前往报名的方志敏。两人因同乡之谊结伴同行,共同前往上海。到达上海后,因招生时间推迟,黄维身无分文,幸得方志敏介绍在工厂打工,得以维持生计。最终,黄维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而方志敏因加入共产党,留在了上海。 在黄埔军校,黄维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毕业后参与了东征和北伐战争。因表现优异,1928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1师团长。当时的师长陈诚看中黄维的潜力,开始在仕途上提携他。陈诚不仅在军事上指导黄维,还向他灌输国民党的“正统思想”,使黄维对国民党忠心耿耿。 1930年,黄维被提拔为第18军少将旅长,并在赣闽浙地区参与对共产党的围剿。然而,他的升迁多依赖陈诚的提携,自身军事才能并不突出。蒋介石为培养他,将其送往德国深造,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黄维回国参战。 黄维回国后,参与淞沪会战等战役。虽然在战场上偶有亮点,但多依赖部下的辅助,自身并无过人之处。抗日战争后期,黄维逐渐远离前线,转而负责军官教育工作,培养后备军官。 陈诚作为黄维的恩师和提携者,对他的影响深远。黄维在国民党内部的升迁,几乎全靠陈诚的推荐和支持。陈诚视黄维为接班人,多次在关键时刻提拔他,使黄维在军中地位不断攀升。然而,这种依赖也使黄维在军事指挥上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被捕后的黄维,被送入功德林,度过了27年的战犯生涯。在这里,他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 1943年,抗战打得正艰难,国民党军队后勤问题越来越严重。黄维当时是第五十四军军长,驻在西南。一天他去军营查岗,发现米发霉还掺砂石,吃都吃不下去。他火了,觉得前线拼命,后方连饭都保证不了,太不像话。他查了下,军粮是兵站供应的,质量差得离谱,每人每天24两米根本不够,六块钱菜金在物价飞涨时啥也买不到。他先自己掏腰包给士兵加了二两口粮,又多次给何应钦写报告要求改善供应。可没人搭理他,他就直接让人装了一袋霉米寄到重庆何应钦办公室,想让高层看看这破事儿有多严重。 何应钦收到这袋霉米,当场炸了,觉得黄维这是故意让他下不来台。他派军需署去查第五十四军的账,想抓黄维小辫子。黄维的上司、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跟陈诚有矛盾,而黄维是陈诚的人,关麟征就趁机煽风点火,说黄维这是借机搞乱。何应钦的手下来查账,黄维没好脸,直接让他们看士兵吃的啥,检查的人没查出啥问题,反倒被黄维弄得灰头土脸。回去后,他们在报告里给黄维上眼药,关麟征还在背后使坏,说黄维煽动部队反对何应钦。何应钦把事儿捅到蒋介石那儿,要求严办。 蒋介石碍于派系平衡,没深究,但1943年4月把黄维调到军事委员会当高级参谋。黄维到重庆见了蒋介石,汇报完就请假回老家。他跟妻子说,国家腐败成这样,抗战难赢,他不想跟那些贪官混一块儿。随后,他带着家人回江西贵溪,想过几天清净日子。可这事儿没这么简单,黄维这人太硬,注定平静不了多久。 1944年,日军打到贵州,战事吃紧,陈诚推荐黄维回来带兵。他又回到部队,负责新兵训练,后来职位越升越高,1945年当上青年军第三十一军军长,1946年任联合后勤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7年当新制军官学校校长,1948年还兼了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同年9月,他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参加了淮海战役。结果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围住,打到最后兵败被俘。 被俘后,黄维被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态度硬,不肯配合改造,整天研究“永动机”,想靠这个逃避现实。他老婆蔡若曙听说他被俘,从台湾回大陆,在上海找了个图书馆工作,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她多次去看他,求他配合改造,可他就是不听。特赦名单一次次公布都没他,蔡若曙急得差点自杀,后来精神崩溃,身体也垮了。 1975年,黄维终于被特赦,跟蔡若曙团聚。可没过多久,蔡若曙因多年抑郁再次自杀走了。晚年黄维当了全国政协委员,研究军事历史,写了些回忆文章,还老想着两岸和平统一。他重访过罗店战场,感慨很多,对“永动机”还是放不下来。1989年3月20日,他因心脏病在北京去世,85岁。 参考资料 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光明网.2011-06-01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