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邱清泉对叶芳说:“你去浙江给第五军招募五千新兵,到时候给你个师长当当。” 叶芳,1911年出生在浙江永嘉一个书香门第,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父亲是教书先生,藏书不少,母亲管家也有一套。从小他就聪明伶俐,特别爱看《三国志》和《孙子兵法》,没事就跟村里小伙伴聊古代打仗的事儿。那时候军阀混战,外敌又虎视眈眈,他看着国家乱成一团,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当兵报国。1930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七期,这可是孙中山办的学校,专门培养革命军人。军校日子苦得很,每天跑步、练刺刀,晚上还得熬夜啃战术书,可他硬是咬牙挺下来了。在那儿,他认识了邱清泉,俩人都是浙江人,一个豪爽一个稳重,聊起战术特别投缘,打下了深厚的交情。 1933年毕业后,叶芳从基层干起,先在浙江沿海某部队当排长。那会儿他年轻气盛,天天早起查营地,盯着士兵擦枪,晚上还得处理公文,作风严谨得很,上头都看在眼里。抗日战争一爆发,他跟着部队上了前线,打过淞沪会战,带着连队冲日军阵地,还炸了敌人的弹药库,立了不少功。到了1944年,他升到第27军当上校参谋处长,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经常熬夜研究敌情,画地图标位置,帮部队打胜仗。抗战结束后,他调到第五军当辎重团团长,管后勤保障,亲自押送粮草,山路跑断了腿,也没让前线断过补给。后来又升到96师副师长兼挺进纵队司令,带队搞突袭,战术水平相当硬。 到了1948年,国共内战已经白热化,第五军是国军的主力,可伤亡太惨,兵员不够用,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邱清泉看叶芳靠谱,又是浙江人,熟悉当地情况,就把招募五千新兵的任务交给了他,还许了个师长的位子。那时候第五军驻在河南某地,战事正紧,部队减员过半,邱清泉心里清楚,没新兵补充,这仗没法打。叶芳二话不说,带着几个人就南下浙江,开始了这趟苦差事。 他先到杭州,想找省政府帮忙,可那会儿战乱正盛,官员忙得脚不沾地,压根没空搭理他。没办法,他只能转去温州,自己租了个破房子,挂上“第五军募兵办事处”的牌子,开始招人。可这活儿哪有那么容易?国军连吃败仗,老百姓早就不信他们了,谁还愿意送儿子去当兵?叶芳跑遍了村子,苦口婆心劝人参军,可村民要么不吭声,要么直接说家里没人能再上战场了。他又找学校和商会拉人,在温州一中喊话学生保家卫国,总算感动了几十个年轻人报名。商会那边也答应帮忙,但战乱搞得生意都没法做,效果也就那样。到1949年1月,他拼死拼活才招到三千多新兵,离五千的目标还差得远。 就在这时候,坏消息来了。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全军覆没,邱清泉也战死了。叶芳听到这消息,手里的电报都拿不稳,邱清泉是他最大的靠山,这下没了,他一下子懵了。那三千新兵怎么办?他自己又该往哪儿走?国军眼看着不行了,这任务还能不能接着干? 邱清泉一死,叶芳的处境更艰难了。浙江省主席陈仪倒是挺欣赏他,派人把他叫到杭州,说:“你在温州干得不错,重建第五军二百师,继续招兵,我给你个温州专员的位子。”叶芳谢了恩,回去就忙着整顿部队。可陈仪这边暗地里在策划起义,结果被汤恩伯告了密,蒋介石气得把他撤职软禁了。新上来的省主席周嵒看叶芳跟陈仪走得近,怀疑他有二心,直接在会议上说要免了他的职。有人劝周嵒,二百师还得守地方,不能乱,可周嵒不听,硬是把叶芳的专员职务给撤了。叶芳跑去省府想解释,等了半天连人都见不着,回来一看,部队连军饷都没了,士兵只能喝稀粥,怨声载道。他写了好几封信求补给,全都石沉大海。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得国军节节败退,周嵒吓得跑去广州,根本顾不上管叶芳。叶芳一看这情况,国军是彻底没戏了,就开始联系浙南游击纵队,商量起义的事。5月6日,他在师部开了个会,跟军官们说:“国军没希望了,起义是条生路,想跟我干的留下,不想的走人。”有人问这算不算背叛,他回得很硬气:“咱们效忠的是国家,不是某个人,和平才是老百姓想要的。”大家都同意了。5月7日,二百师正式起义,温州和平解放,城里没打一枪一炮,老百姓都松了口气。 起义之后,叶芳没闲着,当了浙南游击纵队的副司令,后来还做了浙江省政协常委,忙着搞地方建设。他这辈子没贪过啥,也没干过啥对不起良心的事,算是保住了自己的底线。1986年3月31日,他在杭州病逝,活了75岁。回看他这一路,从黄埔出来的热血青年,到战场上摸爬滚打,再到最后带着部队起义,他没辜负自己当初想报国的初心。 叶芳这人,放到当时那乱糟糟的年头,真不算个小角色。他接下邱清泉的招募任务时,国军已经半死不活,他硬是凭着一股劲儿招了三千多人,虽然没到五千,可这成绩也不容易。后来他带着二百师起义,直接让温州免了战火,这事儿对当地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大功一件。他不是那种只会听命令的军人,关键时候有自己的判断,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站出来,这份魄力和良心挺让人佩服的。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