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正月十五,孙家栋排着长队,就为了吃一碗红烧肉,谁也没想到,这顿饭吃着吃着,把他的命运给彻底拐了个弯。火车票已经买好,行李也收拾齐全,他本打算回老家过节,可那香味飘过来,广播又突然一响,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1950年正月十五,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食堂难得加餐,红烧肉成了学生们眼里的稀罕货。孙家栋也排在长队里,等着那份热乎乎的饭菜。他当时还是个普通学生,学机械出身,俄语也不错,元宵节前买好了火车票,准备回辽宁老家跟家人团聚。行李早就收拾好,就等着吃完这顿饭上路。 可就在他端着碗准备开吃的时候,食堂广播响了,通知说空军急招懂机械、会俄语的人才,要为国家出力。孙家栋一听,放下筷子,挤出人群,跑去报名。那天报名的人不少,他凭着专业知识和俄语能力过了关。结果,原本要回老家的火车没赶上,他却坐上了去北京的另一趟车,从此踏上了完全不同的路。 到了北京,孙家栋被分到空军第四航校,给苏联教官当翻译。那会儿是1950年代初,中苏关系好,苏联专家带着技术来中国,他白天帮着上课,晚上自己复习,把俄语和机械知识抓得更牢。领导看他踏实肯干,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年轻人。 1951年,国家决定派人去苏联深造,目标是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这学校在航空领域名气大,名额少,要求高。孙家栋知道机会难得,拼了命准备,从几百个候选人里脱颖而出。他带着一身本事去了苏联,五年时间里,冬天冷得要命,课程又难,他硬是咬牙撑下来。毕业时,他每门课都拿满分,成了全校唯一连年满分的外国学生,还得了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成绩不是靠运气,是他熬出来的。 1958年,孙家栋回国,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跟钱学森一起搞导弹研发。那时候条件差,苏联专家撤走后,技术资料缺了大半,他和同事们只能自己摸索。 到了1967年,国家要造卫星,钱学森直接点名让他当总设计师。资源少,技术底子薄,他带着团队到处找办法,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抠细节。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送入轨道,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人造卫星自主发射能力的国家。孙家栋作为首任卫星总体设计师,由此确立了其在中国航天系统工程中的关键地位。 完成第一颗卫星发射任务之后,中国航天工程进入新阶段。197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布局返回式卫星、静止轨道卫星等高技术项目。 1975年,中国首次成功回收返回式遥感卫星。该类卫星须具备再入控制与回收能力,技术难度显著高于前期卫星。孙家栋继续担任系统总体设计工作,主导建立了从弹道再入、减速系统到地面接收的一整套方案。卫星在甘肃地区成功着陆后,成为中国在航天领域具备完整闭环能力的标志。 其后,孙家栋又领导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的技术攻关,并在1984年完成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试验卫星“东方红二号”的入轨控制。该类卫星的开发,使得中国开始具备自主通信网络的空间基础设施,从而逐步打破国际卫星通信租赁的依赖局面。 198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逐步深化。为推动航天工业融入国际市场,政府决定以长征系列火箭开展商业发射服务。孙家栋在此期间升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初期谈判与技术组织的核心人物。 他多次率代表团赴美国等国推介中国火箭。在当时尚未成功实施一次商业发射的情况下,中国团队只能以草图与设计参数谈判。外界对其技术水平与承诺能力颇多质疑。最终,依靠美国华侨社群的介绍与协调,中国与休斯公司达成合作,签署“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的发射协议。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成功将该卫星送入同步轨道,发射精度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此役不但标志中国商业航天的开局,也验证了孙家栋对“技术可靠性优先”的系统理念。 进入21世纪,孙家栋主持的空间工程已从单点项目发展为系统部署。他被任命为探月工程第一期总设计师,负责月球绕飞器“嫦娥一号”的总体规划。 2007年嫦娥一号升空。任务中,孙家栋负责评估各系统接口可靠性,并多次主持地面试验验证。其后期担任嫦娥二号高级顾问,参与制定绕月探测精度优化方案。 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作为空间基础设施工程的核心项目,北斗系统从试验阶段到区域覆盖再到全球部署,其总体架构、星座构型、地面支持链路均在孙家栋主导下确立。 自2000年代以来,尽管年逾古稀,孙家栋仍保持高强度出勤状态。2010年,他作为北斗工程与嫦娥二号的两项关键顾问任务参与人,仅在一年中即多次往返于西昌、西安、北京之间,参与调试、复核与终审会。 他以普通毛线帽、解放鞋示人,出行行李只有一只拉杆箱。助手回忆,其住所布置简陋,资料堆叠有序,工作时间常至深夜。其言行展现出“将个人寿命与系统寿命绑定”的理念,已超越职业范畴,成为国家技术伦理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领导文萃》
1950年正月十五,孙家栋排着长队,就为了吃一碗红烧肉,谁也没想到,这顿饭吃着吃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30 18:22:14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