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难道看不出朱允炆镇不住藩王吗,为什么自己在位时不削藩? 朱元璋这人,出身苦到不能再苦,从放牛娃爬到皇帝位,靠的可不是运气,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他打下江山后,分封藩王这事儿,乍一看挺合理。毕竟那时候天下刚定,边疆还不稳,中央力量也有限,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出去镇守各地,既能护住大明江山,又能让自家骨肉分担责任。听起来是挺靠谱的计划。可问题就出在后头,这些藩王手里攥着兵权,时间一长,尾大不掉,中央想管都管不住。这不就是给自己埋雷吗? 先说说为啥他不削藩。朱元璋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这人疑心重得很,对谁都不放心。史书里记载,他对功臣那是下手毫不留情,大杀特杀,像胡惟庸、蓝玉这些人,哪个不是功高震主,最后都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对自己的儿子,他态度就不一样了。他觉得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儿子们总不至于反自己吧?再说,他还指望这些藩王替他震慑地方,防着那些不老实的家伙。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还能镇得住局面,藩王再牛,也不敢在他眼皮子底下翻天。 但朱元璋真没看出朱允炆不行吗?我看未必。他不是傻子,朱允炆那性格他不可能一点没数。这孩子从小跟着儒臣长大,书读得多,心肠软,仁慈有余,魄力不足。朱元璋晚年立他当皇太孙,多少有点无奈。嫡长子朱标死得早,朱标这人温和又聪明,是朱元璋最中意的接班人,可惜没熬到继位。朱标一走,朱元璋只能挑孙子辈的,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名分上最正,又有儒家那套仁义的调调,挺符合他“治国以德”的想法。可这仁义,能压住藩王那帮虎狼之辈吗?朱元璋心里估计也打鼓。 那他为啥不趁自己在位时动手削藩呢?这儿有几个原因。第一,他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洪武后期,他身体不行了,忙着杀功臣、搞制度,已经焦头烂额,削藩这事儿动静太大,他可能觉得自己没力气再折腾。第二,他对藩王的感情不一样。那些王爷毕竟是他亲儿子,朱棣、朱橚这些人,他看着长大,心里多少有点护犊子。杀外人他眼都不眨,对自家骨肉,他下不了狠手。第三,他可能觉得制度能解决问题。他搞了个《皇明祖训》,规定藩王不能干政,只能守自己的地盘,想靠这套规矩把藩王拴住。可惜,他低估了人性,这帮王爷哪是省油的灯? 再说说朱允炆这边。他上台后,面对藩王那堆刺头,确实有点手足无措。朱棣在北边虎视眈眈,手握重兵,朱允炆却听黄子澄那帮书生的主意,急吼吼削藩,结果捅了马蜂窝。靖难之役一打,朱允炆丢了江山,连人都找不着了。这结局,朱元璋活着时估计没料到这么惨。可话说回来,他要真能预见,也不至于啥都不干吧? 其实朱元璋不削藩,还有个大背景。明初那会儿,朝廷刚建立,根基不稳,地方势力还挺强。藩王的存在,好歹能帮中央盯着点,省得地方上乱套。他可能想着,等朝廷稳下来,后代再慢慢收拾藩王。可他没算到,自己一死,朱允炆压根没这本事收拾局面。朱棣造反成功,多少证明藩王这套分封制有问题,但朱元璋那时候已经不在了,留下的烂摊子只能让后人去扛。 再往深里说,朱元璋这人虽然狠,但他也有局限。他是农民出身,眼界有时候窄了点。他觉得自己活着能压住一切,死后的事儿就交给老天和子孙了。他对朱允炆的能力,可能没那么看好,但也没想到会崩得这么快。削藩这事儿,说白了需要魄力、时机和手腕,他晚年缺了这些,后头朱允炆又没接上盘,才搞出这么大乱子。 还有人说,朱元璋不削藩,是怕动了根基把自己也搭进去。这话也有点道理。他杀功臣杀得血流成河,已经惹了不少怨言,再对藩王动手,朝廷内外估计得炸锅。他可能想着稳字当头,先把江山坐实再说。可惜,历史不等人,他这稳法,最后还是让朱允炆吃了大亏。 从结果看,朱元璋不削藩确实是个失误。朱棣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削藩,把兄弟们收拾得服服帖帖,证明这事儿不是不能干,而是得看谁干。朱元璋要是早点动手,朱允炆兴许不至于输得这么惨。但历史没如果,他留下的制度漏洞,最后还是靠朱棣这“逆子”给补上了。 当然,也不能全怪朱元璋。他那时候的环境,跟后头不一样。明初百废待兴,他忙着建国、打仗、搞经济,精力都散了,削藩这事儿可能在他眼里没那么急。加上他对自家人的信任,觉得儿子们再怎么闹,也不会真翻天。结果呢?朱棣不光翻了天,还把侄子的天给翻没了。 总的来说,朱元璋不削藩,不是他看不出问题,而是他没下定决心解决。他可能觉得自己能管住局面,也可能觉得后人能接着管。可惜,朱允炆太弱,藩王太强,这盘棋他没算全。历史这东西,说到底还是人性的博弈,朱元璋再牛,也逃不过这点。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