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2岁的梅兰芳满怀期待地找到已离婚多年的前妻孟小冬说:“跟我回大陆吧,我们重新来过!”孟小冬冷冰冰地拒绝。5年后,她迁居台湾,说:“我的丈夫杜月笙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孟小冬1908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是梨园世家,祖父孟七是武生,父亲孟鸿群也唱武老生。从小耳濡目染,她九岁就跟姨父仇月祥学京剧,主攻老生。嗓音清亮,扮相硬朗,十六岁在天津演出就得了“冬皇”的称号,风头一时无两。 这事儿看着像旧情复燃,实际是梅兰芳的“悔棋局”。1956年梅兰芳访港劝孟小冬回大陆,嘴上说“重新来过”,实则带着统战任务——周恩来早盯上“冬皇”的名气,想用她给新中国京剧撑门面。孟小冬一句“跟杜月笙走”堵死所有可能,她心里门儿清:当年梅兰芳连名分都给不起,现在要拿她当统战工具?没门! 梅兰芳的“深情”早被看穿。1927年结婚时,他忽悠孟小冬说“平妻待遇”,结果连梅家大门都不让进。福芝芳挺着肚子堵灵堂,梅兰芳缩头乌龟似的让孟小冬“先回去”,这哪是爱情?分明是拿她当外室养着玩。离婚后孟小冬登报写“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字字血泪——梅兰芳要的是听话的“李凤姐”,而她是能演帝王的“冬皇”,怎么可能甘当笼中鸟? 杜月笙的“强娶”反而成了救赎。别人说他是黑帮头子,对孟小冬却三十年如一日:她落魄时送钱送房,拜师余叔岩时包圆学费,连逃难香港都给她留头等舱机票。1950年病榻上硬撑着办婚礼,就为给她名分。杜月笙咽气前,孟小冬握着他说“这辈子没白活”,这真情实意,比梅兰芳的“三不政策”(不负责、不拒绝、不承认)强百倍。 梅兰芳的邀请更藏着政治算计。周恩来派章士钊三番五次游说,承诺“开班教学给百万港币”,孟小冬直接甩三句话:“身体不好”“想拍电影”“答应杜月笙不唱了”。她早看透大陆风向——马连良回去唱《海瑞罢官》被批斗,程砚秋被迫改戏,哪比得上台湾教徒弟喝咖啡的清净日子? 孟小冬的硬气背后全是时代碾压。她拒绝梅兰芳是女性觉醒,更是乱世自保:民国时被梅兰芳当金丝雀,抗战时被张宗昌逼婚,到香港又被政客当棋子。最后选择台湾,无非是想守住“冬皇”最后一点体面——宁做杜月笙的未亡人,不当梅兰芳的活招牌。 最讽刺的是历史评价。大陆说她“封建残余”,台湾捧她“文化瑰宝”,其实她哪派都不是。七十岁在台北教戏,学生唱错一个音就摔本子,临终前烧了所有杜月笙的情书。这份傲气,比梅兰芳的“人民艺术家”称号更配得上“冬皇”二字。
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了北京,想收回父亲当年购置的四合院,然而住户却
【2评论】【3点赞】
大牙缝
黑社会强娶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