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马未都偶遇乾隆年间的《陶冶二十图》,因为比较残旧,他出价10万想买,在场的书画大佬却说:“这东西不值钱!”马未都也就做罢了。 没想到,半年后这幅图卖了220万港币,要是放在现在已经价值过亿! 北京城里有个玩古董的行家叫马未都,九十年代那会儿在圈里已经小有名气。1995年冬天有档子事让他记了大半辈子,这事儿得从一张破破烂烂的旧画册说起。 那天马未都跟着几个搞收藏的朋友下馆子吃饭,席间来了个倒腾古玩的老伙计。 这人神神秘秘从布包里掏出个泛黄的册子,刚打开就扑簌簌往下掉渣,在场七八个行家都直摇头。 这册子正是乾隆年间宫里传出来的《陶冶二十图》,上头画的全是烧瓷器的工序,每幅图还配着工整的楷书说明。 这物件可不简单,乾隆爷当年痴迷瓷器,专门让宫廷画师照着景德镇御窑厂的流程画了二十幅工笔。 原本收在宫里当教材用,后来战乱年间流出来几本,故宫里倒还存着拓本。可眼前这本真迹实在破得不成样子,画纸脆得跟酥皮似的,稍微碰下就掉渣。 席面上有位专搞书画的老行尊发话:"这物件搁前朝算个玩意儿,可糟践成这模样,裱画匠看了都得哭。"旁边几个搞字画的跟着附和,都说三十万的报价纯粹宰冤大头。 马未都心里却犯嘀咕,他虽说不懂字画门道,可知道宫里出来的东西再破也有讲究。 马未都蹲在跟前瞅了半天,越看越觉着稀罕。 这册子虽然破,可画工着实精细,连瓷工手上青筋都画得清清楚楚。 他摸着兜里东拼西凑的十万块钱,硬着头皮还价。没想到卖家眼皮都不抬,卷起画册扭头就走。后来马未都托人递话加到十五万,那边还是没松口。 转过年来春天,香港佳士得春拍炸了锅。那本《陶冶二十图》在拍场上亮相当天,愣是拍出二百二十万港币。 消息传到北京城,马未都气得直拍大腿——当年要是咬咬牙凑钱拿下,转手就是二十倍利。更扎心的是,这物件搁现在少说值上亿,够开个私人博物馆了。 打这以后,马未都再没碰过书画行当。 他那观复博物馆里摆满瓷器家具,唯独字画展厅空荡荡的,就挂着几幅当代油画充门面。 国际上有名的收藏大家安思远说过,玩中国收藏不碰字画,终究算不得行家。可马未都心里门清,这里头有三道坎他实在迈不过去。 头一道就是学问底子薄。马未都小时候赶上特殊年月,四年级就辍学进厂抡大锤。 后来跟着王世襄先生学本事,可王老专精的是明式家具和文玩杂项,字画鉴赏这潭水深得很,没个十年八年打不好根基。 有回在潘家园见着幅宋画,马未都愣是蹲那研究俩钟头,最后还是没敢下手——纸绢断代、笔墨皴法这些门道,跟玩瓷器压根不是一码事。 二来这行当烧钱烧得厉害。九十年代那会,齐白石的四尺整张随随便便就上万,够在二环买间小平房。 马未都起家靠的是捡漏,早年蹬着二八自行车下乡收破烂,五块钱能换回个雍正官窑碗。 可字画行当早被各路行家盯得死死的,想从他们嘴里抢食,没个百八十万本钱门儿都没有。 最要紧的还是术业有专攻。马未都在瓷器行当摸爬滚打二十来年,上手掂量掂量就知道是不是康熙本朝货。 有回在山西老乡家炕头发现个青花梅瓶,别人当咸菜坛子使,他一眼认出是元青花,愣是用三斤粮票换回来。这份眼力劲儿搁字画上可不好使,毕竟纸寿千年,流传下来的真迹十有八九都进了博物馆。 如今这古玩行当天翻地覆,拍卖行里随便个乾隆官窑瓶都能拍出九位数。马未都倒是看得开,逢人就说收藏这行当三分靠眼力,七分靠缘分。 那本《陶冶二十图》终究跟他没缘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当年真收了那破册子,说不定就没后来观复博物馆这摊子事了。 信息来源: 1. 故宫博物院官网《清宫陶瓷档案汇编》 2. 佳士得拍卖行1996年春拍记录 3. 王世襄《锦灰堆》系列著作 4. 安思远《中国书画收藏要义》 5. 《马未都口述史》访谈实录
1995年,马未都偶遇乾隆年间的《陶冶二十图》,因为比较残旧,他出价10万想买,
花开富贵坊
2025-04-30 11:29:07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