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盛夏,轿车穿过繁华的北京城,载着那位不朽的科学家——邓稼先。在生命的暮年,他提出一个愿望:再望一眼天安门。
邓稼先先生的愿望自然要被实现,很快,他就被批准从医院离开,乘坐专车前往天安门。
此时的邓稼先深受直肠癌的折磨,但是尽管这样,他仍旧想要拖着病弱的身体去看一眼天安门。
而这或许就是邓稼先的某一个执念,毕竟他曾有许多年都呆在荒无人烟的青海金银滩,在那里,他彻底远离了人类社会,只为了研究出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那个时候的邓稼先,即使是想看一眼天安门,都是一种奢望。
邓稼先出生在1924年,那时候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男婴会为中国的未来带来多么深刻的影响。
邓稼先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他从小的时候就接触了优秀的教育,无论是在中国传统国学还是源自西方的英语数理化等现代学科,邓稼先都学习的十分努力。
而一件事情的发生,也在邓稼先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那就是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
当时的邓稼先才13岁,却也懂得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叫家国仇恨,日本的侵华对邓稼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也因此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好为中国的强大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抗战胜利之后,邓稼先也拿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毕业证书,在1947年,邓稼先决定前往美国继续深造物理。
在美国的邓稼先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美国的先进知识,只用了23个月,就通过了所在的普渡大学的论文答辩,成为了博士。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也传到了美国,于是邓稼先和一众赴美留学的爱国人士一样,准备回到新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放弃了美国的优渥生活,邓稼先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之后的邓稼先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1952年,他成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1958年,再一次改变邓稼先人生路径的事情发生了。国家派人找到了邓稼先,询问其是否愿意参与到一个大工作上来。
“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邓稼先果断同意了,他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当时的中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苏联提供的帮助,可那帮助也是有限的。
再加上当时条件十分困难,原子弹的研究进展可以说是十分缓慢。
后来中苏交恶,邓稼先带领着团队用各种办法一一验证苏联留下的错误数据并纠正,经过“九次运算”之后,才终于得到了正确的数据。
这可以称为是一个奇迹。
但是理论始终是理论,离真正做出来还有很长的路。
1963年,邓稼先消失了,在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在原子弹的32次实验过程中,邓稼先指挥了15次,他不畏危险,一心爱国的精神也感动了无数人。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直肠癌之后,他才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1986年,邓稼先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