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澜沧江的水白白流出国外,有人脑洞大开,提出可以打通澜沧江和珠江的连接,在澜沧江开掘一个通道,把水引入珠江。 地图上看,澜沧江河道距离珠江最近处仅200公里左右,在工程上应该没有太大难度。一旦打通,珠江通航能力将迅速提升,珠江也一跃成为世界级大河,我们将创造一条“新长江”。 翻开云贵高原的地质档案,会看见横断山脉冷笑着抖落满身褶皱。澜沧江与珠江之间那200公里直线距离,藏着30条断裂带、17处地震活跃区,以及海拔落差超过1500米的V型峡谷。1958年修建成昆铁路时,工程师们用血泪在悬崖上写下警示——这里每公里铁轨下埋着两具建设者的尸骨。 珠江口咸潮倒灌的夜晚,老船工蹲在黄埔港码头抽烟:"珠江缺的不是水,是脑子。"去年枯水期3000吨货轮搁浅的淤泥还没清完,上游突然灌进来澜沧江的洪水,怕是连虎门炮台遗址都要泡成水族馆。更魔幻的是,珠江流域年降水量1400毫米,澜沧江上游的德钦县年降水却只有600毫米——究竟谁该给谁补水? 生态学家在无量山追踪长臂猿时,发现过更惊悚的细节。澜沧江支流威远江里特有的软鳍鱼,产卵时必须逆流冲过三处瀑布。要是硬把江水改道珠江,这种存活了800万年的古老物种,恐怕熬不过一个繁殖季。西双版纳的傣族老人说得更直白:"你们汉人总想着改河道,问过水里住着的勐神没有?" 国际河流的棋局更凶险。湄公河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下游国家水稻产量三成依赖澜沧江汛期洪水。2019年旱季中国开闸放水,越南三角洲当即送来300吨芒果致谢。要是突然把水改道珠江,怕是换来的不是芒果而是军舰。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郑和船队六百年前就懂。 工程狂想背后,藏着现代版的大禹焦虑。都江堰用鱼嘴分沙,灵渠拿陡门控流,古人治水讲究顺势而为。而今人握着盾构机和卫星地图,总觉得能让江河改弦更张。但翻开珠江航运史就知道,明代黄萧养起义军正是利用珠江网状水道纵横驰骋——水脉乱了,天下岂能太平? 珠江入海口,虎门大桥的钢索在咸湿海风中嗡嗡作响。1840年林则徐在这里硝烟,1997年香港在这里回归,现在有人想在这里迎接澜沧江的雪山来客。咸淡水交汇处泛起诡异泡沫,像极了这个时代特有的野心与迷茫。或许该听听疍家渔民的劝告:"海龙王收哪条江的水,早写在潮汐簿里了。"
对西方历史,你真不能较真,一较真你就会发现破绽百出,比如这个马其顿方阵的长矛,曾
【88评论】【29点赞】
顺心
澜沧江流量2000亿方/年,引一点到珠江对下游影响不大,关键问题是工程造价高是问题!
问渡 回复 05-01 03:30
雨季引没用,旱季引有多少水?
一支穿云箭
军舰?现在还有谁敢?
青苹果
谁要来送军舰?海警都不要
㊣堕落dē筷感╪
把雅鲁藏布江截流改道还差不多
牛贵鸡贵
这是AI还是动物写的?
鱼满舱
上游的四江并流更关键!给白白流向南亚、东南亚装上阀门。
一意
大海不缺水,应该在珠江口筑堰,尽可能把淡水留在陆地上,还能挡住海潮,防止咸潮倒灌。怕淤的话就把堰修成这样,堰修得越深清淤效果越好。河流淤积主要是因为河流都是表层流速快而底层几乎不流动的,这个堰可以让河流反其道而行之,从堰体底部排出,使底层水流冲刷河底淤泥,从而让河槽越来越深。堰修多深,它就能刷多深。一劳永逸,再不淤积。沿江多建几道这种堰,就可以把珠江变成一串深湖,这样就不愁没有水用了,通航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这个堰适用于所有常年有水流的河流和湖泊。请大家帮忙给这个堰取个名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