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苏联腹背受敌,斯大林不顾面子,先后六次请求毛泽东派兵支援,都没拒绝了:“若不拒绝,遭殃可能就是我们” 1943年初,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斯大林看完新发来的电报,心头隐隐升腾起一丝怒气。这已经是第六次向中国共产党请求出兵支援,却再次被毛泽东以"无能为力"为由拒绝。身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面对与德国的苦战,斯大林难以理解为何自己的盟友始终不愿伸出援手。 在1941年6月22日这一天,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闪电战的攻势向苏联发起了突袭。德军像钢铁洪流般席卷而来,短短18天内便向东推进了600公里,苏联防线几近崩溃。单单基辅一战,德军就直接俘虏了60多万苏军,希特勒甚至狂妄地喊出"三个月内使苏联亡国"的豪言。 斯大林此时面临的困境可谓前有狼后有虎——前方是势不可挡的德军,后方则是虎视眈眈的日本。如果日军从东部向苏联发动进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苏联恐怕难以招架。1941年7月,在这紧要关头,斯大林向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发出了第一封求援电报。 电报中,斯大林请求中共在华北前线牵制日军,并在长城一带出兵与日军直接形成对抗,避免日本从后方与德国形成前后合围之势。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深感纠结,他清楚地知道苏联处境危急,但考虑到中国自身的抗日形势,年初皖南事变刚使共产党损失了大量兵力,此时分配兵力支援苏联与敌人正面作战显然不理智。最终,毛泽东回复:"中国正处危急存亡之秋,有心支援却无力调配太多兵力。我们可以在华北地区通过游击战牵制日军,但在长城一线直接出兵对我们而言是不现实的。" 斯大林的求援并未就此停止。不久后,苏联截获日军密电,情报显示日军将准备进攻苏联,对蒙古地区出兵。此时苏军正全力应对莫斯科保卫战,后方空虚,若遭日军来犯恐难抵挡。斯大林再次求援,希望中共主动出击迎战关东军。毛泽东再次婉拒,他认为日本虽然强势,但不会贸然进入西伯利亚荒原侵略苏联,因为中国战场已经牵制了日军大部分力量。 1942年5月,德军趁暖和天气发动猛攻,同时日军在中苏边境活跃起来。斯大林第三次致电毛泽东,希望中共协助边境苏军打击日军。毛泽东考虑良久后再次婉拒,但承诺若苏日战争爆发,中苏边境处必有中方援助。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斯大林把数百万兵力调往前线,为确保前线专注作战,他第四次向毛泽东求援,直接提出派两个师兵力到外蒙古协助苏军对抗日军。此时北平以北的反扫荡战役正处关键,此请求明显不现实,毛泽东再次拒绝。 随后的第五次电报中,斯大林调整了请求,希望派少量兵力到外蒙古打游击战,但毛泽东仍然拒绝,理由是人员太少反而危险。斯大林对此勃然大怒,但也无可奈何。 斯大林的六次请求均被毛泽东婉拒,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思熟虑?回到1941年,当斯大林第一次求援电报抵达延安时,毛泽东正面临着中国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经历了惨痛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到重创,损失了近万名战士。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如何能够轻易答应斯大林的请求? 毛泽东在面对苏联请求时始终坚持一个核心原则——"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一战略方针是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也是最适合当时中共军队实际情况的作战方式。1941年7月18日,毛泽东给新四军军部发去了一封电报,明确表示:"八路军、新四军大规模动作仍不适宜,还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的方针,原因是我军各种条件均弱,大动必伤元气,与我苏均不利。" 当斯大林派弗拉季米洛夫亲自飞到延安,希望说服毛泽东派兵支援苏联时,毛泽东坦诚地对他说:"一旦苏日开战,我们自然要配合苏军作战,但这种配合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是孤注一掷的。在目前形势下,我们极端困难,八路军的任务只能是积蓄力量,巩固内部,休养兵力,恢复元气。这时要求八路军打大规模的运动战阻止敌人和牵制敌人是不切实际的。" 毛泽东在7月15日给身在重庆的周恩来发去电报时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假若日本进攻苏联时,我们在军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如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有使我们被打坍,不能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可能,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的。" 毛泽东的这种坚持并非没有历史教训作为支撑。早在抗战爆发初期,王明从苏联回国后,凭借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曾试图改变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主张"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和"一切为了统一战线",结果导致了严重损失。这一惨痛教训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决心。
1941年,苏联腹背受敌,斯大林不顾面子,先后六次请求毛泽东派兵支援,都没拒绝了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4-30 10:46:47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