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人带走,随后就消失了…… 即将踏入社会的王明健原本计划着投身国家建设,没曾想却在毕业前一天的下午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 推开门后,两个没有佩戴任何军衔标识的军人正在等待着他,这场突如其来的会面,彻底改变了他此后30年的人生走向。 办公室里的气氛异常凝重,校长在简单介绍后主动离开,留下王明健独自面对两位神情冷峻的军人。 他们递来的保密协议上鲜红的国徽格外醒目,即将毕业的他握笔的手微微颤抖,却依然在文件末尾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决定意味着他将从熟悉的生活中彻底消失,而当时的他并不清楚,自己即将成为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无名英雄之一。 签署保密协议后的第二天,王明健就被秘密送往北京,在戒备森严的会议室里,他第一次了解到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当时掌握核武器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绝对话语权,新中国迫切需要打破这种技术垄断。 在那之后王明健与其他二十余名青年学者被选派前往苏联学习核工程技术。 在莫斯科郊外的保密研究基地,这群中国学生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苏联方面提供的教材经过精心筛选,涉及核心技术的资料都被刻意隐藏。 当时每位学员每天需要完成十二小时的理论学习,还要在实验室反复验证各种参数。 王明健常常裹着大衣在零下二十度的仓库里通宵演算,手指冻得发紫仍坚持核对数据。 最艰难的时候,他连续三个月没见到阳光,整日在充满化学药剂气味的实验室。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在1959年单方面终止了技术援助,王明健和同事们带着残缺的笔记返回祖国时,等待他们的是更艰巨的任务。 在湖南郴州某处新开辟的山谷里,刚刚建成的铀原料提炼厂正面临技术瓶颈,当时工厂连基本的水电供应都无法保障,生产重铀酸铵必需的离子交换树脂也严重短缺。 国家二机部的档案显示,这个提炼环节直接关系到原子弹研制进度,每耽误一天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工作三十多个小时的王明健在冲凉时突然灵光乍现:既然现有设备无法满足标准流程,何不尝试土法上马? 于是,他带着工人们用搪瓷盆代替反应釜,拿竹篾筐当过滤装置,竟直接在简陋的工棚里搭建起临时生产线。 经过四天四夜的反复试验,他们终于从铀矿石中提取出符合标准的重铀酸铵,而这一应急方案,也为后续的核燃料生产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在之后的五年里,王明健的生活完全围绕着深山里的保密工厂展开,他经历过七次严重辐射事故,最危险的那次直接导致左臂皮肤溃烂。 即便收到祖母病危的电报,他也只能朝着家乡方向磕了三个响头。 1964年10月16日,当罗布泊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时,这个三十出头的技术骨干正在车间检修设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从广播里传来时,他蹲在反应罐旁边默默擦掉了眼泪。 在那之后,他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燃料研究,直到1986年,已经白发苍苍的他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 当年被迫"失踪"时正值壮年的父母早已离世,老家门框上还留着他们每年春节用粉笔划下的记岁线。 在后来接受《军工记忆》栏目采访时,他摸着泛黄的保密协议复印件轻声说道:"要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但看着国家挺直腰杆说话,就觉得这些付出值了。" 如今保存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展览馆的搪瓷盆和竹篾筐,仍在无声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这些简陋器具承载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国之重器。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到两鬓斑白的功勋专家,王明健用三十年隐姓埋名的坚守,在共和国的国防基石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主要信源:王明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成都检察,2020.7.14
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
粉樱萌娃
2025-04-30 10:44: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