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

尔说娱乐 2025-04-30 10:34:22

90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然后金庸把自己在香港、美国的藏书都运回来,建一个藏书楼。之后,金庸提出要在杭州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别墅和藏书一起送给杭州。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2年,已经62岁、功成名就的金庸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浙江杭州。   尽管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香港,但是浙江却是他永远都忘不掉的地方。   看着杭州的美景,金庸先生产生了想要在这里养老的想法。   金庸说干就干。   他向杭州政府申请了一块地皮,想要在这里建一个书舍。   杭州政府自然是十分愿意,当即就同意了他的申请。   1994年10月份,云松书舍正式开建。   这间书舍的建造耗时两年,由金庸先生一人出资,足足花费了1400万。   整体建成之后,香港的装修公司又做了内部装饰。   这间书舍古色古香,到处都充斥着金庸的味道。   1996年,书舍正式完工。   不过可惜的是,金庸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香港工作,只是偶尔会回来小住一下。   看着这么古色古香的书舍蒙灰,金庸也非常心痛。   他突然又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将这个书舍向外界开放。   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么好的景色,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就这样,他将云松书舍无偿捐献给了杭州政府。   不仅如此,金庸先生还直接捐赠了上万本图书。   虽说金庸是海宁人,在香港发展,但是他和杭州这座城市却非常有缘分。   1946年,22岁的金庸从海宁到了杭州。   他在一家中担任记者,这也成为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除了记者外,他还兼收英文广播,平时的任务就是将外国电台的广播翻译成中文。   由此可见,金庸的英文相当不错。   只不过,他在报社中只干了1年就选择了辞职。   因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   辞职之后,他就去了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了国际法。   也是在这一年,金庸离开杭州,去了上海《大公报》担任国际电讯翻译。   1948年,完成学业之后的他被调往了《大公报》的香港分社。   可谁能想到,阴差阳错之下,想成为“外交官”的他,竟然成为了一名武侠小说作者。   从1955年开始,金庸成为了《大公报》的专栏作者。   对于他来说,杭州的那份工作是他和报纸打交道的起点。   而杭州,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尽管金庸自己没有办法经常回杭州,但是他笔下的人物,却一次次代替他,回到了那个让他朝思暮想的地方。   杭州的西湖也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令狐冲在“梅庄”与任我行大战的片段,就是金庸对西湖的想象。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西湖边上建了一座现实版的“梅庄”——云松书舍。   后来,金庸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已经传到了海外。   这给他的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   但即便如此,他回到杭州的时候,还是会重游西湖美景。   只不过,有认出来他的人一直拉着他合影、签名,留给他专心游玩的时间少之又少。   在杭州的美食中,金庸最喜欢的就是奎元馆的虾爆鳝面。   他第一次去这家店的时候,店家直接给这一行人上了最能代表店里特色的八种面条。   金庸对虾爆鳝面情有独钟,以至于他第二天还偷偷带着夫人重温了这家面馆。   他一边吃,还一边说着“好香好香”。   只不过,金庸的名气这么大,想不被人认出来都难。   金庸先生也不生气,而是笑呵呵地和大家合影留念。   美食、美景,让杭州成为了金庸最爱的城市,也让他产生了在这里养老的念头。   实际上,金庸在杭州一共有三处房产。   除了云松书舍外,还有两处分别在九溪玫瑰园和元华公寓。   只不过,他长期生活在香港,在那里的医疗服务都比较方便,他只能放弃了呆在杭州的想法。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   而他留给杭州的那间云松书舍,依旧在向游客传递着独属于金庸的“江湖气”。   主要信源:(杭州网——金庸在杭州的三套房子 最爱杭州的他曾想在此终老)

0 阅读:1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