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的一对不满十岁的儿女正在下棋。官兵好奇地问:“你们的父亲都被抓走了,你们怎么还有心思下棋呢?”孔融九岁的儿子随后说出八个字成千古名句。
在《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说的就是孔融,“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并成为了教育孩子要孝顺的最好案例,可就是这个尊敬父母,对兄弟友善的孔融,却在他56岁时被曹操下令斩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孔融生于公元153年,为孔子第20代世孙。孔融自幼受到正统的教育,在少年时期,他就以自己的才干和谦虚而被人称道。在孔融十三岁那年,其父离世,孔融伤心欲绝,靠人扶着,才能勉强站立,从此,他也有了一个“孝子”的美名。
公元180年,孔融被征召当了官,专门负责调查官员是否受贿一事。孔融尽心尽责,从不因为对方的官职而害怕担心,直言相谏,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但同时在民间得到了非常高的赞美。
后来,孔融晋升为北中军侯,正巧碰上袁绍想要谋篡皇位,孔融出言制止,他认为袁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与袁绍争辩不下。袁绍当时手握重兵,说得话很有分量,便把孔融罢了官,将他送到了北海自生自灭。
孔融在北海饱受折磨,每天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同时,之前与孔融交恶的人都来找孔融的难处,甚至还有人想暗中杀害孔融。当时的袁绍与曹操都一心想要拥兵自立,孔融觉得自己不能与他们成为一丘之貉,所以就写信给了刘备请求帮助,才得以活下来。
一九九六年,汉献帝在迁都许昌的时候,就让孔融当他的臣子,孔融是汉人,自然是欣然接受。可当他来到许昌的时候,却发现皇帝陛下并没有给他任何命令,反而让他去见曹操。孔融这才知道,让他当官的并不是汉献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东汉末期,乱世纷呈,各自为政。曹操引领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自然也有一股雄心壮志,便打着“先帝”的旗号,广收人才,孔融也在其中。
孔融对于曹操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觉得曹操虽然想要称王称霸,但是却并不是为了振兴汉朝而努力。而是利用汉室的政权来谋取自身的利益,甚至还想着将汉室的政权分割出去,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不管曹操说什么,孔融都会在汉献帝面前反驳,不过因为他指责的都是曹操,汉献帝只能选择和稀泥,让两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可曹操却不是宽宏大量的人,面对孔融一次又一次的反对,曹操早就对孔融非常不满,只是碍于这是自己招纳进来的贤才,才一直不好发作。曹操有一位门客,名字叫郗虑,与孔融早有嫌隙。
汉献帝曾经同时召见过孔融与郗虑,汉献帝问孔融,他认识郗虑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哪怕是当着郗虑的面,孔融也丝毫没有避讳,回答汉献帝说:“郗虑的学术和谋略都一般,只能做普通一点的工作,不能给他过高的权力。”
郗虑被孔融气得一肚子火,可是碍于汉献帝,也不好发作,但从那之后,郗虑就经常在曹操面前说孔融的错处,让孔融和曹操本就存在的矛盾越来越大。
郗虑知道曹操越来越不满孔融后,认为除掉孔融的时机到了,就凭空捏造了孔融想要谋权篡位,取代曹操的事,并且在找了人在民间大肆宣传。曹操听到这种言论后,再也坐不住了,他立马以“意图不轨、诽谤朝廷”的罪名,派人将孔融抓进大牢,择日斩首示众。
曹操的手下来到孔融家时,准备将收到消息躲藏在家中的孔融带走,可是却看到了有两个小孩坐在书房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正在气定神闲的喝茶。一位将领走到两个小孩的身边,询问道:“小孩,你们俩是谁?”
其中较大的男孩子连头都没抬,说道:“我是孔融的儿子,对面这个是我的妹妹。”将领一呆,这两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即将被带走,居然可以坐在原地一动不动,一点都不害怕。他又问道:“你们的父亲要被我抓走了,曹操大将军下令要将他斩首,你们一点反应都没有吗?”
孔融听到将领的话,非常急迫地问道:“将军,这都是孔融一个人地过错,要罚也只需要罚我一个人,我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吗?”
孔融的儿子抬头看了一眼将领,又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说道:“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将领听到这话,非常震惊,他没想到一个才不到10岁的孩子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
将孔融送进大牢后,将领将孔融儿子所说的话如实禀报给了曹操,曹操惊叹,他没想到孔融小小的儿子居然就懂得如此道理,那将来他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孔融,成为自己一统天下的路上最大的障碍。想到这,曹操立刻下令,将孔融一家老小全都处死,以绝后患。
孔融被处死时56岁,而他的一双儿女才一个10岁,一个8岁。孔融确实敢于直谏,他有不畏权贵,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是他却忽视了两个孩子的生命,让两个孩子因为自己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