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要把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行刑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铁劵,想让朱元

裂谷长河 2025-04-30 09:34:27

1390年,朱元璋要把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行刑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铁劵,想让朱元璋饶他不死,可是朱元璋大笑起来,让李善长好好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李善长一生立功无数,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朝廷里地位很高。不过77岁那年却落下一个被杀的下场,这实在不是朱元璋无情,而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李善长很早之前就跟着朱元璋干了,就在朱元璋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二人在去滁州的路上相遇,攀谈时发现心意相通,随即一见如故交谈甚欢,结下了生死兄弟情。朱元璋留下了李善长,李善长也誓死追随朱元璋。

和朱元璋纯草根出身不同,李善长一开始就是个满腹才学的读书人,他肚子里不光墨水足,鬼点子也多,行军打仗军事战略也不在话下,于是便成了朱元璋的锦囊。朱元璋打滁州,叫李善长来做参谋,直接如虎添翼,节节胜利,朱元璋惊叹李善长是天降奇才。

而当年朱元璋能打下江山,自然离不开众多人才的支持,李善长本身就在文人阶层,接触的高级人才更多一些,人缘好,便帮朱元璋拉拢了不少得力助手。他登基路上需要处理打点的各种人际关系,基本上也都交给了李善长。可以说朱元璋对李善长非常信任,李善长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一步步把他扶上了皇位。

朱元璋还曾经在封赏李善长时,说他这些年跟着东征西战,运送粮草,保卫国家,殚精竭虑,把他比作明朝萧何,甚至觉得比萧何还厉害。

这本身该是一段人人传颂的君臣佳话,可权力的膨胀却把一切都毁了。

大概是因为朱元璋实在太信任李善长了,李善长也觉得自己很牛,便开始扫除异己,要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本是文人出身,但在晚年却像一个武夫一样跋扈,性格怪异,稍有不满就破口大骂。只要有人和他意见不一样,他就立刻拉帮结伙把这人铲除。

在朝廷里,就连同是开国功臣的刘伯温都很忌惮他。有一次二人起了冲突,刘伯温言语之间措辞还很谨慎,李善长却满口粗鲁咄咄逼人。最后刘伯温为明哲保身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功成身退了,便告老还乡。朱元璋对此事虽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因为李善长逼走刘伯温而十分不满。

而李善长不光对大臣跋扈,在朱元璋面前都很嚣张。1376年的时候,朱元璋卧病在床好几天不上朝,懂事的大臣都去看望皇帝了,就这个和朱元璋当了半辈子好兄弟的李善长不去。更过分的是,他儿子是当朝驸马,这老丈人生病了,女婿也没去探望。朱元璋很心寒,大发雷霆要治李善长的罪。但终究还是心太软,只减了点俸禄。

多次的容忍换不来警醒,而是变本加厉。李善长知道自己现在权力太大被很多人视为眼中刺肉中钉,皇帝也不例外,但他又不想真的放弃权力,便装模做样要告老还乡,然后举荐自己的亲信胡惟庸来做宰相,这样他身在乡野也能掌控天下。

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李善长得盖房子,便直接叫汤和给他点了300个士兵来修。这事儿让朱元璋知道之后,顿时火冒三丈,想杀掉这个退休了还这么高调的老头。

本来胡惟庸谋反案,杀了很多与其相关的人,而胡惟庸的丞相是李善长举荐的,他的嫌疑可不小,朱元璋还是因为念旧情,不仅没治他罪,连本来已经被人举报了的李善长侄子和弟弟的罪都免了。李善长以为朱元璋不敢对他怎么样。

但后来他一个叫丁斌的远房亲戚犯了事要被流放,他在家里种着地都要跑朝廷里面见朱元璋求求情,朱元璋这回可忍不了了,你退休就好好在家养老,三天两头往朝廷跑,这个也得管管那个也得管管,不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是吧?早就看你不顺眼了,杀!

朱元璋立马派人把被流放的丁斌传了回来严刑拷打,逼他供出将近十年前李善长参与胡惟庸谋反一事。这丁斌是个软骨头,没打几下就叛变了。

于是李善长被治了谋反罪,全家70多口人都要被砍头。最后朱元璋下令的时候他拿出了当年朱元璋赐的免死金牌颤颤巍巍的问皇帝是否有效,朱元璋冷笑一声:“你自己看看到底怎么写的。”77岁的李善长恍然惊醒,盯着金牌边上刻的小字“谋逆除外”,一下子跌坐在朱元璋脚边。

0 阅读:161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