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务”一词如何从中性成为贬义称呼的?
“特务”始于日本特务机关。日本陆军最早出现的“特务机关长”是1906年8月至1910年11月的长春特务机关长守田利远,其曾主持编撰三卷本《满州地志》。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1918年日本决定出兵干涉俄国革命,占领了远东地区、外贝加尔,最远驻兵至鄂木斯克。
日本占领军面临“如何解决第一线部队遇到的纯作战以外的各种复杂问题”,根据鄂木斯克机构长高柳保太郎陆军少将的建议,军部于1919年2月决定将军事间谍机关正式命名为“特务机关”,原则上归西伯利亚派遣军司令官统辖,在军参谋长指挥下开展业务,其任务规定为“统帅范围以外的军事外交和收集情报”。
1919年秋,日军经过整顿确定以下特务机关,即海参崴、尼科尔斯克、伯力、布拉戈维申斯克、赤塔、伊尔库次克、鄂木斯克、哈尔滨。
1922年10月撤军,日本特务机关仅剩在北满的哈尔滨、满洲里和黑河。1932年8月至1936年3月关东军设特务部,参谋长小矶国昭、西尾寿造先后兼部长。
中国从日语中借用“特务”一词,可解释为“特殊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紧急成立决策机构,即命名为“上海特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担任警戒护卫任务精锐部队通常称为“特务连”、“特务团”。
“特务”与情报工作相关,始于1927年5月周恩来成为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后,在军事部下面成立的“特务工作处”(也有称“特务工作科”),以情报保卫工作为重点。
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或军统,是情报机关之一,负责谍报、暗杀等工作。它是中国人熟知的特务机构。
该机构前身是中国国民党党团组织“复兴社”下属的“特务处”,早期领导人为戴笠。
自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日本特务机关为官方称呼的背景下,国共两党改以“隐蔽战线”、“地下工作者”自诩,将“特务”变成称呼对方的专有名词。
自此,“特务”一词在中国大陆开始变贬义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后,国民党政府迁台,仍向中国大陆派遣情报人员。
“抓空投特务”是大陆民众经常参与的活动。此时,“特务”一词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对方,即效忠于国民党政府的情报人员,称为国民党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