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海军有潜艇部队吗(完)
范弗里特的饭量
2025-04-30 00:56:18
1939年春,在长江中下游的一处秘密军事基地里,原本的潜艇训练队官兵们正在进行一项新的任务。失去了德国潜艇后,海军部决定将这支精锐力量改编为水雷作战部队。
这个决定源于一个意外发现。在整理日军战舰的情报时,张廷芳发现日本海军的反水雷能力明显弱于反潜能力。特别是在江河复杂水文环境下,日舰对水雷的探测效率更是大打折扣。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水雷战开始了。海军部从前苏联购入了一批先进的锚式水雷,并在南京附近设立了水雷研究所。那些原本用于潜艇训练的德国教官,现在转而指导起了水雷布设技术。
这些水雷的性能相当先进。每枚重达800公斤,装药400公斤,能够根据水压自动调节深度。最特别的是,它们采用了磁性引信,即使军舰没有直接碰触,只要从水雷上方经过,也能被磁场感应引爆。
1940年8月,在南京下游的江段,这支水雷部队取得了第一次重大战果。日本海军的一艘巡逻艇触雷沉没,随后又有两艘运输船在同一区域中招。这次成功让日军一度中断了长江航运。
水雷战术也在不断创新。张廷芳提出了“游动式布雷”的独特方案:利用涨潮时布设水雷,让它们随水流漂移到预定位置后自动锚定。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被敌人发现的风险,还能在更广阔的区域形成威胁。
1941年初,这支部队又有了新的发明。他们将水雷改装成了“诡雷”:表面看是一枚普通水雷,但实际上内部安装了延时引信。当日军派出扫雷船清除这些水雷时,突然就会发生爆炸。
这种改装水雷在芜湖江段发挥了奇效。日军两艘扫雷船在清除水雷时相继被炸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日舰都不敢轻易进行扫雷作业。
到1942年底,这支水雷部队共布设各类水雷2000余枚,击沉和重创日舰30余艘,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战果:每枚水雷的平均战果达到了0.015艘,远超过当时各国海军的平均水平。
在重庆某军事档案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水雷部队的一面战旗。旗上绣着“水下长城”四个大字,见证着这支特殊部队的传奇历程。(完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