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回乡为母亲扫墓,听到这个消息后,乡亲们纷纷涌来,好奇询问:“听说您不再是总统了?” 1975年4月5日,在台湾士林官邸的病榻上,88岁的蒋介石气息奄奄。他那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手如今已无力抬起,眼中却仍闪烁着对故乡的思念。弥留之际,蒋介石留下最后一句遗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去。"这句话,仿佛是对26年前那次匆忙离别的弥补。 那是在1949年的初春。彼时的蒋介石,刚刚经历了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溃败。1948年下半年对他而言宛如噩梦,随着解放军三大战役的开始,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力量步步崩塌瓦解。济南、长春、徐州等重要城市相继陷落,他花费多年心血建立的政权摇摇欲坠。更令他绝望的是,曾经的盟友美国人似乎也不再对他抱有希望,拒绝了他所有的援助请求。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当天下午,他告别南京,匆匆赶往浙江。在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蒋介石孤言寡语,看起来并不是很高兴。第二天,他便返回了家乡奉化溪口镇。 溪口镇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如今成了他政治生涯失意时的避风港。蒋介石一抵达溪口,就径直前往"慈庵"——那是他为纪念母亲王采玉60岁冥寿修建的三间洋房,距离母亲墓地约250米。 母亲王采玉对蒋介石影响极深。这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虽然读书不多,却对儿子寄予厚望,安排他熟读四书五经,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1921年,当王采玉积劳成疾去世时,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已有一定地位。孙中山亲自为王采玉写了墓碑,可见其地位不一般。 1949年1月22日那天,蒋介石刚到"慈庵",当地的党政军头目已在此等候。他勉强与众人寒暄,心情显然不佳。正当此时,一位老村民在外面大喊:"蒋总统,蒋总统。"蒋介石身边的卫士立即将老人拦住。听到声音的蒋介石生气地对卫士说:"为什么不让他进来?" 随后,他和颜悦色地对老村民说:"我就是蒋介石,请你进来。"老村民也不寒暄,开口就问:"蒋总统,听说你让位了?"蒋介石点头承认:"对。"老人又问:"你什么时候离乡?听别人说快了。"蒋介石踌躇片刻,缓缓开口:"不走,我不走,我们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我们还会回来的。" 蒋介石在溪口期间,尽管身为失势的政治人物,仍然以孝子自居。在蒋家祠堂,年迈的族长不拘礼节地唤他的奶名:"瑞元啊,这祖宗祠堂都坏了好几处,一下雨就漏,最好还是要修一修。"面对族长的直言不讳,蒋介石并无恼意,反而表现得像个恭敬的晚辈:"阿叔说的是,一定要修的,过几天我就派人来办理,所有的费用都我来支付。"族长感激地道谢,蒋介石连忙摆手:"欸,这还用谢吗?我也是蒋家的子孙,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嘛!" 然而,这个承诺终究成了"空头支票"。直到蒋介石离开溪口,离开奉化,祠堂修缮的事也没能实现。多年后谈到此事,溪口的蒋氏一族只能苦笑。 春节期间,为了粉饰太平安定人心,蒋介石特意命令当地要欢度春节。当地领导请来了许多戏班子,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或许是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在大陆过的最后一个春节,蒋介石一改往日的威严,流露出罕见的亲民一面。他走遍了溪口周边的亲戚村庄,与许多乡亲会面交谈。 清明节到来之际,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夫妇和孙辈,带着祭品香烛前往母亲王采玉的墓前扫墓。作为一个视孝道如命的人,他自己叩了三个头,还要求小辈们多叩几个。不过,当他看到儿媳蒋方良这个苏联人只是鞠躬而不下跪时,脸上明显流露出不满:"俄国人不懂礼节,不知孝道!"由于他是用方言说的,所以蒋方良并没有听懂这句埋怨。 就在蒋介石以为可以在家乡多待一段时间的时候,变故骤生。1949年4月21日晚,蒋介石正在五岭学校礼堂观看京剧,亲自点了《天官赐福》这个吉祥戏作为开场。就在戏刚刚开始时,南京方面突然打来紧急电话。蒋经国知道在这种场合父亲不便离席,便主动接听。没过多久,蒋经国就神色凝重地回到父亲身边,附耳道:"共军现已全线过江,南京告急!"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蒋介石短暂的宁静。他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丢下一个"走"字,就带着随员匆匆离场。这成为了他在大陆土地上观看的最后一场戏剧。 原本,蒋介石认为长江防线能够坚持三个月,但现实证明这条防线不堪一击。4月23日,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蒋介石终于明白大势已去,下定决心要离开家乡。4月25日,他带着儿子蒋经国最后一次前往母亲墓前告别,随后乘坐"泰康"号前往台湾,从此再未踏上大陆的土地。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