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天津一男子出国,整整十二年,连父亲的葬礼都没有参加,2017年因在国外生活不下去,又回到天津生活,但是母亲去世后,他就将照顾了父母十多年的亲妹妹告上法庭,只为了分割母亲留下的遗产,法院的判决让人意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5年,梁某携妻儿远赴国外,决心在那里闯出一番事业,他的出国,在家中留下了空缺的身影和母亲杨大妈那张渐渐老去的脸,妹妹梁女士彼时已嫁人,却在父亲病重之后搬回老宅,日夜守在病床前。 梁某在国外发来的问候总是寥寥几句,他没有回来,也没有托人办理父亲的后事,丧礼那日,只有女儿一人撑起了整个灵堂,村里人提起梁某,都摇头叹气。 自那以后,杨大妈与梁女士相依为命,小家伙在老宅院子里咿咿呀呀地学步,女儿忙着送母亲看病,办医保,陪她到公园散步。 这十多年光阴如水般静静流淌,梁女士将工作调至离家不远的社区单位,方便照应老母亲,她常说:“娘不容易,我能陪一天是一天。” 2017年冬天,梁某归国,打拼多年后,他在国外的生活陷入低谷,原本计划回国短住,却没想到生活就此扎根天津,他的妻子在机场眯着眼看着灰蒙蒙的天,儿子站在母亲分配给他们的老式公房前不知所措。 那是杨大妈的心血结晶,也是她对这个多年未归儿子最后的疼爱,她亲自陪梁某去派出所,将房屋承租人从自己名下更改为儿子。 此后的一年里,一家人重新融入生活,梁某和母亲间的关系似有缓和,逢节日会上门看看,母亲继续与梁女士住在另一套房中,生活照旧有条不紊。 一次闲谈中,母亲将自己的银行卡交到女儿手里,说这是多年积蓄,共计47万元,密码也告诉她,叫她放心用,老人年纪大了,已不愿再跑银行取款,也怕万一出事,这钱女儿也用得着。 没有谁想到,平静会被一场丧事打破,母亲去世时,兄妹二人一道为她操办后事,出殡那天,老邻居们站在巷口看着送行队伍,摇头感叹人走茶凉。 告别之后,梁某开始着手处理母亲留下的财产,他找到妹妹,要求分割她所住的老宅和那张银行卡里的钱。 梁女士起初难以置信,以为哥哥只是误会母亲的安排,可当法院传票送到家中,她才明白,这一切并非一时冲动,哥哥沉默多年,背后竟是早有谋划,他不争不抢,只为等一个没有遗嘱的机会。 在法庭上,梁女士表示母亲生前明确表示房子和存款都留给她,哥哥当年获得房子过户的条件,正是建立在对母亲安排的默认之上。 可她没有录音,也没有书面证明,那张银行卡的钱,是在母亲去世后才被取出,银行流水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取款时间。 法官查阅资料,结合证据与陈述,认定梁某和梁女士均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依法应共同继承母亲遗产,但同时指出,梁女士对母亲的日常照顾持续多年,在遗产分配上应给予更多考虑。 法院最终作出判决:梁女士分得房产55%的份额,存款24万元;梁某则分得45%的房产份额及23万元存款。 判决出来后,引发了不小的议论,不少人觉得这样的分配方式看似合理,实则让人心寒,梁女士十几年如一日地陪伴母亲,哥哥却因沉默换得与之几乎对等的份额,有人说,这是法理之下的亲情败退,也是没有遗嘱所埋下的隐雷。 这件事之后,不少社区老人开始考虑起立遗嘱的事,不是为了防止财产被争夺,而是为了避免晚年的温情被撕裂,梁家的故事并非孤例,它只是无数类似家庭的缩影。 当遗产变成尺度,亲情的分量常常变得模糊,那些本该共担风雨的兄妹,在利字当前,终究各奔东西。 法律可以划定边界,但衡量不了那些夜里递过药的手,和默默付出的十几年,真实的情感若无法落在纸上,终将被时间与规则稀释得所剩无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长沙政法2025.4.25《男子出国12年不归,亲爹葬礼缺席,母亲逝世后将47万遗产给胞妹,男子将胞妹告上法庭,法院判了》
2005年,天津一男子出国,整整十二年,连父亲的葬礼都没有参加,2017年因在国
如梦菲记
2025-04-29 17:43:06
0
阅读: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