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萎黄、头晕乏力?你的血可能正在‘离家出走’!" 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患者,30岁的王女士,进门时面色萎黄得像秋后落叶,说话气若游丝:"医生,我这半年月经量多得吓人,卫生巾两小时就透,最近头晕得连楼梯都爬不动..." 把脉时发现她手腕上好几处淤青,问起来竟是自己都不记得什么时候磕碰的。这让我想起《医宗金鉴》里那句"脾统血,气虚则血脱",当即给她开了归脾汤加减。三周后复诊,她脸色泛着久违的红润。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脾不统血"的经典方——归脾汤。 这个源自宋代《济生方》的千古名方。想象一下,脾脏管身体的血气,既要把气血存起来,又要管好它们的支出。当脾虚时,血液就会像逃学的孩子到处乱跑——有的跑到皮下变成淤青,紫癜,有的从鼻腔溜走,鼻衄,更有甚者直接从胞宫决堤,崩漏。 之前还有个高三男生来看诊,熬夜复习后经常流鼻血,校医总让喝凉茶。我一看他舌淡苔白,这哪是实火?分明是脾虚不能统血。给他开了补脾的处方就没来过了。这正应了明代张景岳说的"血虚宜补,气虚宜摄"。 这种情况有三个特征:一是容易疲乏,逛街半小时就心慌气短;二是出血倾向,刷牙出血、磕碰就淤青;三是记性变差,像总带着块擦不干净的黑板。这时候光止血就像用胶带粘破水管,关键得把水闸修好——健脾益气。 特别要提醒女性朋友,长期月经量大千万别硬扛。就像《妇科玉尺》强调的:"暴崩宜温宜涩,久漏宜清宜通。"但具体用药必须由医生辨证调整。 最后叮嘱大家:若发现不明原因出血、持续头晕或月经量突然改变,一定要先做血常规排除血液病。中药虽好,也要对症下药。下次见到皮肤莫名青紫,不妨想想是不是身体里的"财务总监"需要支援了。 记住啊,调脾如养花,润物细无声。与其等出血了再补救,不如平时,少熬夜伤脾。毕竟《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脾为之卫",这个"卫"字,可不只是保卫,更是统御的意思啊。
问Deepseek:曾凡博的腰椎横突骨折严重吗?答:大多数情况下不属于严重骨折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