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陈独秀在江津病逝,临终之前,陈独秀叫来自己的妻子潘兰珍叮嘱道:“其一,你务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其二,有一事要切记,为夫立身人世间,虽非高风亮节,却也不失做人操守。教育部寄来之款不可动用,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 这两句嘱托,反映出了陈独秀晚年的困境。 他作为丈夫牵挂着34岁妻子的未来,作为知识分子,他至死守护文人的傲骨。 此时,潘兰珍已经陪伴陈独秀度过12年流亡岁月,从上海亭子间到南京老虎桥监狱,从武汉炮火 到江津陋室,始终不离不弃。 而陈独秀口中的“教育部款项”,正是他拒不改名出版的《小学识字教本》稿费。 这笔钱即便在全家断粮时也分文未动,最终成为陈独秀留给时代的最后一份气节宣言。 1930年的上海熙华德路,22岁的潘兰珍和化名“李先生”的陈独秀相遇。 此时的陈独秀,正处于人生至暗时刻: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相继就义,第二任妻子高君曼离去,反动派国民党悬赏3万大洋通缉。 两人在石库门楼道里的交往,充满乱世中的诗意,陈独秀教她识字读诗,她则为“李先生”洗衣做饭。 当潘兰珍发现这位邻居竟然是叱咤风云的陈独秀时,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在1932年他入狱后,辞去工作变卖首饰,带着养女潘凤仙奔赴南京,在监狱旁租下陋室,五年如一日送饭探监。 面对狱卒的刁难、特务的恐吓,都没能动摇她的决心。 陈独秀曾经对探监亲友坦言:“潘女士是我的夫人,是我晚年唯一的光亮。” 而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五年,成为这对夫妻情感淬炼的熔炉。 当时陈独秀在狱中写下《金粉泪》等诗作,痛斥时局,潘兰珍则将他的文稿缝入衣襟,躲过数次搜查。 这段经历让陈独秀看清了妻子的坚韧。 出狱后,他拒绝反动派蒋介石10万大洋的拉拢,也婉拒延安的邀约,带着潘兰珍辗转到江津。 在邓仲纯家遭冷遇时,潘兰珍默默忍受主妇的羞辱,全家断粮时,她当掉最后的首饰换米。 陈松年回忆:“父亲常说,如果没有兰珍,他活不过江津的冬天。” 可以说,在江津的四年是陈独秀困境达到的顶点。他拒绝动用2万元稿费,宁愿典当友人赠送的灰鼠皮袍。 周恩来代表延安送来1000银元,他也是原封退回:“延安同志更需此物。” 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与他早年经历形成强烈呼应。 1917年蔡元培为让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不惜伪造“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的学历,当年他能为理想打破规则,晚年却为气节固守底线。 他允许改嫁的豁达,打破传统士大夫“从一而终”的桎梏,体现对女性自主的尊重。 而潘兰珍也践行了这份遗言,陈独秀逝世后她拒绝各界资助,辗转四川农场、上海小学食堂谋生,直到1949年因为宫颈癌病逝,却始终没有用丈夫之名换取半分便利。 而陈独秀拒收的2万元稿费,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研究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物,印证了“风骨比金钱更不朽”的真理。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