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幼子,驾机血洒长空。张伯苓收到翻耗,又哭又笑,拍

麻麻赖赖 2025-04-29 15:46:30

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幼子,驾机血洒长空。张伯苓收到翻耗,又哭又笑,拍手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

张伯苓对惊讶的亲人解释:“这个儿子我早就将他献给国家了,要不是我如今年纪大了,不能为国杀敌,如今锡祜为国献身,是我和他的愿望实现,求仁得仁,没有遗憾了。”

虽是这么说,张伯苓先生眼睛一酸,顿时流下眼泪。

张伯苓先生嘱咐儿子张锡祚:“你母亲身体不好,不要告诉她这个消息。”张锡祚点头称是。

1912年,也是民国元年,张锡祜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张伯苓是著名教育家,创立了南开中学在1917年又创立了著名的南开大学。在张锡祜之前,已经有三个哥哥了,这个小儿子成为父母和哥哥们最疼爱的孩子。

疼爱儿子的张伯苓先生没有放松对小儿子的教育,为国效力是父亲在张锡祜耳边长久教导的话。 张锡祜渐渐长大,到了父亲创办的南开中学读书。

九一八事件打破了张锡祜的求学之路。作为家庭富裕的“富二代”,张锡祜并没有纨绔子弟的毛病,而是聪慧好学,待人有礼,满腔报国之情。

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之际,张锡祜没有犹豫,立刻放弃学业,准备参军报国。

国家打算培养一批飞行员参与战斗,1932年,中国航空学校随即成立。

作为第一批飞行员战士,录取要求极为严苛:年龄在18-24岁,学历不得低于高级中学;身体素质过硬;入学首先接受半年军事教育。美国最出色的飞行员作为顾问,正式入学后还要学习飞行理论,飞行技术和飞机构造的专业学科。

经过如此苛刻的要求也未必能顺利毕业,学生们必须通过三个等级的考核才能毕业,因此,第一期学员录取了2600人,但仅仅46人顺利毕业。

张锡祜参加了第三期,并且顺利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在这个年代,能通过录取要求的要么是书香名门,要么是高官贵族子弟,甚至有归国华侨,他们不是走投无路去参军,而是满怀报国之情,走上抗日救亡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张锡祜和同学们放弃优渥、享受的“富二代”生活,从学校毕业,正式走上参军报国之路。张锡祜被分配到空军第八大队,所在的中队接到在江西驻防的命令。

在张锡祜驻守江西的时候,他的父亲张伯苓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四处奔波。

张伯苓先生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接受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教育使得张伯苓先生眼界开阔,参加海军后,甲午战败,看着国家如同物品一样,在各国被转来转去。

战败后,威海卫从日本手中交给英国,张伯苓亲眼看着日本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中国黄龙旗再次降下、英国米字旗升起。

张伯苓感到屈辱愤怒又失望,看来参军也无法拯救国家,于是从海军退役,打算从别处寻找救国之路。

受到日本维新后教育发展的启发,张伯苓着手成立南开中学,后来经过对哥伦比亚大学的考察,又回国成立南开大学。

1937年1月,张锡祜与相爱的姑娘张乐民订婚了,将这一喜讯告知父母,张伯苓和家人十分高兴。 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丧心病狂的向南开大学轮番轰炸,张伯苓得知后悲痛不已,立即着手救治伤员,重建学校。

与此同时,张锡祜即将前往前线,为全面抗日贡献自己的力量,张锡祜留下未婚妻和给父母的一封信,就立刻随着队伍出发了。

忙碌的张伯苓收到儿子的信,信中说希望父母不要担心儿子的生死,若是能回来,就在父母身边侍奉父母,若是不幸遇难,为国牺牲也是一种安慰。

张锡祜奉命从江西出发到南京对日作战,虽然天气预报有雷雨,但军情紧急,张锡祜义无反顾立即前往。最终,途中遭遇雷雨,机毁人亡,以身殉职,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未婚妻张乐民忍痛,跨越千里替他寻找遗骸,这是他们订婚后的第七个月,订婚后第三天就归队,谁曾想那就是最后一面。最后亲手将他安葬。

这所航空学校一直到抗战结束,总共培养了16期学生,1700多人,最后全部牺牲,平均年龄不足25岁!他们在最好的年纪,为国牺牲,光荣又惨烈的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

珍惜今天的和平安稳的生活,这些日子是多少人用鲜血换来的,这些英雄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为国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时刻学习!

0 阅读:82

评论列表

强大大

强大大

2
2025-04-29 22:56

致敬

猜你喜欢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