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如何更好对外开放#?#实现高校开放需探索创新机制#】“五一”假期临近,部分高校实施不同程度的封闭管理,再度引发网络热议。高校校园是否该向社会开放?
2023年9月,教育部在对全国政协委员相关提案的回复中明确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不过,教育部的回复也传递出明确信号:高校开放并非“一刀切”式的强制要求,而是需以“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师生学习生活”为前提,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这一回复为高校自主决策留出了弹性空间,强调开放应是基于本校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在听取全校师生、社区居民等意见基础上的科学选择。
近年来,高校开放面临三方面新问题:
其一,外卖服务与校园管理的冲突。允许外卖自由进入,不仅增加食品安全与校园交通风险,还可能引发餐食存放秩序混乱等问题。
其二,名校研学热的管理压力。每到假期,大量中小学生涌入名校开展研学活动,迫使学校不得不实施流量管控,平衡教育公益属性与校园正常秩序。
其三,家校责任边界的模糊化。部分家长通过设立家长群等方式深度介入大学管理,甚至要求学校对学生校外安全负责,这导致部分高校采取“圈养式”管理,客观上加剧了校园封闭倾向。
所以,高校的开放,要因校、因地、因时、因不同进校群体而异。实现高校开放与管理的动态平衡,需探索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