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4岁的周作人,在牢里待了3年后,被保释出狱。51岁的丰子恺,出于好

小博大史 2025-04-29 14:13:22

1949年,64岁的周作人,在牢里待了3年后,被保释出狱。51岁的丰子恺,出于好意,为他提供了工作。没想到周作人却不领情,还诋毁道:“丰子恺的画,浮滑肤浅,我向来不甚赞同。”

丰子恺师从李叔同,是我国漫画的鼻祖。

朱光潜夸他的画“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朱自清说看他的画“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可周作人却认为丰子恺的画一文不值,简直是玷污尺幅。   向来以和善示人的周作人,为何偏偏对丰子恺如此刻薄呢?

其实,在1949年之前,周作人和丰子恺的人生并无交集。

作为鲁迅的亲弟弟,周作人原本也颇有才华。但他在抗战时投靠日本人,背上汉奸的骂名,被判14年徒刑。

狱中的时光痛苦难熬,周作人为了排遣,前后写下72首《儿童杂事诗》

3年后,他被保释了出来。当时已经64岁的他,走在街上步履蹒跚,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卖字为生,是文人惯用的生存方式。周作人也不例外,他将那72首《儿童杂事诗》卖给《亦报》出版,署名为“东郭生”。

编辑部看了周作人的诗之后,有些犹疑:诗是好诗,但如果直接出版,未免过于单调。

最后,编辑部一致认为,请丰子恺为《儿童杂事诗》配画,两者相得益彰,一定能火起来。

为了表示诚意,社长龚之方亲自登门,邀请丰子恺作画。

也难怪社长如此敬重,当时丰子恺已经享誉上海,他的插画趣味横生,老少都爱看。能请到他配画,等于报纸的销量就有了保障。

丰子恺听闻后,并没有立刻答应,好生思索了一番。

一来,周作人曾经给日本人干过活,这样的行为着实令人不齿。

二来,如果帮他的诗配图,多少得担些政治风险。两人素不相识,他为何要冒这个险?

最后,丰子恺看了周作人的诗,觉得他确实有才华,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最终答应帮衬一二。

周作人对于这个合作并没有说什么,他当时已经捉襟见肘,只想拿到更多的稿费。

周作人的诗一共72首,丰子恺给其中的69首配了插图,在报纸上连载。

每期报纸一登出,都很快收到读者的热烈好评,《亦报》的销量也随着大幅上涨。

那3首没有插图的诗,报纸刊出时还特意注明“今日无图”,或者“此诗无画”。由此可见,丰子恺的配图有多火爆。

当看到丰子恺的插图,比自己的诗还要受欢迎时,周作人心中颇有不快。

在给香港作家鲍耀明的信中,周作人毫不掩饰地贬低丰子恺:“丰子恺的插画,浮滑肤浅,不懂‘滑稽’趣味……里边的诗较好者亦不甚多,但是比起插画来,大概百分比要较好一点罢了。”

贬低丰子恺的同时,顺带还抬高了自己,周作人的这点度量,难免有失文人风度。

而且旁人一听,就能品出其中的酸味来。

丰子恺为人大度,并没有计较周作人的恶言恶语。

结果周作人并没有就此作罢,他不仅对丰子恺的画嗤之以鼻,对他的译文也极尽挖苦之能事。

1961年,丰子恺被安排翻译日本著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这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点工程。

而周作人被安排校订,这让他十分不服气。

在日本留学了5年的周作人,认为丰子恺只不过在日本“游学”了短短10个月,根本没有资格翻译此书。

于是,当他拿到丰子恺的译稿时,偏见占了上风,他再次毫不留情地挖苦。

特别是当他发现,丰子恺用的是明清小说式的语言,而不是文言文时,直接说道:“喜用俗恶成语,对于平安王朝文学的空气全无了解。”

周作人还表示,丰子恺根本不明白《源氏物语》是什么书,他的译稿应该直接扔掉。

其实,丰子恺是站在了中国读者的角度考虑。他认为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力求“信、达、雅”,语言自然流畅,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为翻译《源氏物语》,丰子恺还曾登门拜访周作人,但显然没能消除周作人对他的偏见。

《源氏物语》于1965年翻译完成,遗憾的是,丰子恺直到去世,也没等到它面世。

从《儿童杂事诗》的配图,再到《源氏物语》的译稿,周作人为何始终对丰子恺抱有偏见?

传闻其中一个原因,是丰子恺与鲁迅走得亲近。

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时,丰子恺还去鲁迅的墓上祭扫。故两人的交情可见一斑。

而众所周知,周作人早在1923年,就给鲁迅递过绝交信。对于丰子恺,他也就恨屋及乌了。

当然,这只是外界的猜测。更靠谱的原因,则在于丰子恺的艺术形式,跟周作人的追求相去甚远。

求同而不能存异,使得周作人对丰子恺始终抱有偏见。

然而,不管周作人如何诋毁,如今仍然有很多人欣赏丰子恺的画,认为他的画“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更有“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之说。

艺术和文学,从来就没有整齐划一的评判标准,百家齐放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世界。

周作人身居高位,却没有容人的胸怀,终究是格局太小。

0 阅读:44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