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们集体慌了!董明珠一句话,让百万留学生连夜改签机票? 最近,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一番言论,直接在留学圈扔下了一颗 “深水炸弹”。她公开表示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培养自己的人才”,理由竟是 “海归里有间谍,分不清谁是谁不是”。此言一出,不仅让正在海外苦读的留学生们坐立不安,连已经回国的 “海归” 群体也集体破防 —— 有人自嘲 “刚落地就失业”,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 “董总教我做人” 的话题,甚至有家长连夜给孩子发消息:“要不别念了,赶紧回来考公务员?” 但问题来了:如果因为个别案例就否定整个群体,那钱学森、华罗庚这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归科学家,又该如何定义?胡锡进直接指出,这种 “身份歧视” 违反劳动法,把间谍风险扣在全体海归头上,本质是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新京报更是犀利点评:“这不是用人策略,而是在制造对立情绪。” 董明珠的言论之所以能引发轩然大波,本质是戳中了海归群体的痛点。根据《2024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去年回国求职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 7%,应届留学生更是激增 19%。但与此同时,“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 等社交小组悄然兴起,3 万多名成员每天讨论的不是 “高大上” 的职业规划,而是 “如何在国内卷出新高度”。这种矛盾背后,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 —— 新能源、跨境贸易等领域的 “海归优先岗位” 数量同比增长超 20%;另一方面,“海归” 光环逐渐褪色,企业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学历。有 HR 私下吐槽:“现在海归一抓一大把,简历里没点真本事,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 更讽刺的是,董明珠口中 “不用海归” 的格力,自己却在巴西设有工厂,海外业务占比逐年上升。这就好比一边说 “西餐不好吃”,一边却开着西餐厅,多少有点 “双标” 的意味。 这场舆论风暴的本质,是 “本土派” 与 “海归派” 的话语权之争。支持者认为,这是对 “崇洋媚外” 的反击;反对者则批评,这是对开放包容政策的倒退。但无论立场如何,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2024 年,海归优先岗位的平均薪酬已达 15440 元 / 月,连续六年上涨。这说明市场对真正的国际化人才,依然求贤若渴。正如任正非所言:“为什么不能让中国的鸡在中国生蛋?” 真正的人才竞争,从来不是 “本土” 与 “海归” 的对立,而是能力与态度的较量。董明珠的言论或许刺痛了海归群体,但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在这个 “内卷” 与 “反内卷” 并存的时代,唯有持续进化,才能不被淘汰。
海归们集体慌了!董明珠一句话,让百万留学生连夜改签机票? 最近,格力董事长董明珠
霏霰舞清扬
2025-04-29 12:01:1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