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

琴音流转 2025-04-29 11:42:21

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地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儿子得知父亲将醇亲王府卖掉,直接愣在了原地。 他不明白,父亲为何卖王府。 只知道王府里承载着许多回忆,更象征着曾经至高无上的权力。 于是,儿子气冲冲地找到父亲,质问他为了什么? 难不成真的是因为家里拮据。 儿子也想过这个原因,但他深知醇亲王府的重要性。 仅仅只是为了度过眼前的困难,载沣肯定不会将主意打到王府身上。 面对儿子的质问,载沣没有生气。 反而长叹一口气,十分平静地告诉儿子,就算不卖,留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儿子顿时哑口无言。 清朝都没了,留着偌大的王府又有什么用呢? 它只不过是一个空壳。 那些权利,荣誉早就不复存在,随着清朝的落败一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留着很有可能会受到不可避免的打击。 可见载沣做出这个决定是通过深思远虑之后的结果。 从选择提前退休到放下至高无上的权利,再到卖掉王府。 看似载沣亏了许多,实际上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充满了深意。 载沣自打出生就似乎注定这辈子不凡。 他的父亲是亲王,母亲是贵族,因为父母的原因,载沣的成长之路,仕途之路特别顺利。 1900年,载沣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时的载沣不过十七岁。 他却代表清朝来到了德国。 因为清政府战败,不得不签订《辛丑条约》,所以载沣此次前去为的就是道歉。 而在谈判过程中,载沣保全了清朝的面子。 此次谈判很快就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 她十分欣赏载沣,不仅具备外交才能,还特别聪明。 最重要的是,载沣给人一种信任感。 将事情交给他去办,慈禧太后十分放心。 因此,慈禧太后时常利用自己身份为载沣铺路。 说是铺路,其实更多的是载沣自己努力。 否则一个废材被捧上高位,肯定不能服众。 直到1908年,载沣在宫中的地位迎来了大幅度的提升。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上位。 本来没载沣什么事儿,但慈禧太后临终前宣布载沣成为摄政王的消息。 也就是说,对外来看,溥仪是清朝的掌舵人,实际上载沣却是政权掌管者。 溥仪年纪甚小,大部分决策权都在载沣的手里。 那时的载沣可谓是意气风发。 在朝堂之上的位置越站越稳。 殊不知,时代在变化。 清朝内忧外患,结局似乎已经被注定一样。 1911年,载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手里紧握着辞职信,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将此信交给隆裕太后。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反复思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担任摄政王那段时间里,载沣承受着所有内外压力,压力都快将他吞没。 于是,他决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远离权利。 换作其他人,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利一定不会松手,毕竟权利不仅能给人带来快感,还可以带来许多想要得到的东西。 但对于载沣来说,清朝的统治即将终结。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好好结束。 所以,他放下一切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1912年,裕隆太后代表宣统皇帝发布了退位诏书。 自此,清朝翻篇。 预示着中国历史即将迎来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之后,载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在宫中高高在上的他面对着极大的挑战。 期间,载沣深刻意识到人人平等,并且接受了这个新思想。 曾经在清朝不成文的规矩全都抛下,成为一个真正普通人。 他之所以将醇亲王府卖掉,一来为了向过去告别,二来意味着新时代已经来临。 主要信源:(上游新闻——他是清朝最后一任摄政王,从不留客吃饭晚年穷得卖王府)

0 阅读:1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