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潘军花258元把萨日娜娶回家,婚后萨日娜主动做家务,潘军却生气地说:“我娶的是大学生,不是保姆,收拾家务不是你该做的事!” 1991年内蒙古姑娘萨日娜和上海小伙潘军用258块钱办了人生大事,那会子大学生结婚不讲究排场,俩人从大学校园走到民政局红本本,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感情。 萨日娜当时刚毕业还没进演艺圈,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的确良衬衫往灶台前一站,活脱脱就是个邻家新媳妇。 婚后的日子过得细水长流,萨日娜每天抢着刷锅洗碗,潘军倒先急眼了:"我娶的是文化局在编的大学生,不是伺候人的老妈子!"这话说得硬气,可厨房案板上早摆好了切好的土豆丝。 小两口住在单位分的筒子楼里,过道里飘着各家各户的饭菜香,潘军总把肉菜往媳妇碗里夹。 转眼到了1995年,内蒙古电视台要拍《牛玉琴的树》,导演组往基层文艺单位撒网找人,萨日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递了资料。 试镜那天她套着件蓝布褂子,头发用灰手绢包着,往镜头前一站就是活生生的西北农妇。 这部戏播出后,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能把黄土地演进人心里的女演员。 真正让萨日娜家喻户晓的是2008年的《闯关东》,剧组在全国撒网找"文他娘",副导演看见萨日娜十年前在《车间主任》里演的纺织女工,当场拍板定人。 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脸上还带着哺乳期的浮肿,可往镜头前那么一坐,硬是把个山东大娘演得入木三分。 这戏后来在央视播了二十多轮,萨日娜往菜市场买个菜都能被大爷大妈围住叫"文他娘"。 要说这两口子过日子,最难得的是互相成全,萨日娜31岁那年怀上闺女,正赶上事业往上窜的时候。 潘军把单位的工作调成常日班,天天骑着二八自行车接送媳妇上下剧组。 有回下大雨,他裹着雨衣在摄影棚外头等到夜里两点,怀里还揣着保温饭盒。剧组人都说,老潘这护花使者当得比男主角还到位。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萨日娜接戏更挑本子了,她专找那些能立在土地上的角色,从草原母亲到渔村阿婆,每个皱纹里都藏着故事。 2012年拍《母亲母亲》那会儿,她三天跑了四个省,硬是把个民国时期的进步女性演得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味。 这片子后来拿了飞天奖,颁奖礼上她特意谢了在家带孩子的丈夫。 要说潘军这些年也没闲着,他在文化馆当文艺干事,组织社区大妈排话剧,带着退休老教师搞诗社。 有回电视台去采访,他正教孩子们捏泥人,镜头扫过工作台,摆着萨日娜这些年得的奖杯照片。 记者问他觉不觉得在家做饭委屈,老潘笑得见牙不见眼:"我们家影后就爱吃我做的红烧带鱼。" 转眼到了2024年,萨日娜满头的乌发里掺了银丝,可往戏剧协会的讲台上一站,照样能把年轻演员说得心服口服。 六月份选会长那天,她穿了件墨绿旗袍,胸前别着当年拍《闯关东》时的剧组纪念章。底下坐着的后生们起立鼓掌,说这是见过最接地气的艺术家。 这夫妻俩过了半辈子,筒子楼换成了电梯房,自行车换成了小轿车,可饭桌上永远摆着两副碗筷。 周末闺女带着外孙回来,客厅里老式DVD放着《闯关东》,小娃娃指着电视喊姥姥,萨日娜搂着孩子教念台词,潘军在厨房哼着《智取威虎山》的调子炒菜。 油烟机嗡嗡响着,混着三代人的说笑声,飘出窗外老远。 主要信源:(央广网——萨日娜当选中国职工影视戏剧分会会长)
说实话这位自称马筱梅前夫的人现在跳出来撕前妻的话很大概率也许不是真的不然
【4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06
258?那叫结婚不叫娶!女方结婚比他花钱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