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孔子的学生跟客人争执。客人说:“一年有3季。”孔子学生反驳:“不对,春夏秋冬明明是4季!”他们去找孔子论断,孔子说:“一年有3季。”学生很不解,直到看见孔子手掌上的东西,才顿悟了。 故事发生在孔子的老家曲阜。 当时,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突然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他:“你是什么人啊?” 他十分自豪地回答:“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喜出望外:“那你一定很有学问吧!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一听心里乐呵,立马答应:“没问题,尽管问吧!” 学生心想,这个客人应该是遇到很大的难题的吧。 不曾想,客人竟然问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 学生回答:“春、夏、秋、冬,一共4个季节。”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不对,一年只有3个季节。” 双方争执不下,都认为自己说的才是对的,争到后面打起赌来。 如果一年是4季,客人就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一年是3季,则反过来,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学生胜券在握,带着客人去见孔子,想请孔子帮他们做论断。 孔子听了来龙去脉,再看一眼客人,然后说道:“一年有三季。” 学生困惑不已,又不敢当着客人的面反驳老师,只能憋着一肚子委屈,给客人磕了三个头。 客人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4个季节,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您为什么要故意说成3个季节呢?” 孔子缓缓打开手心,问学生:“你看这是什么?” 学生低头一看,只见孔子掌心有一只蚂蚱,更加困惑了:“老师,这是一只蚂蚱。” 孔子点头说道:“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对它来说,一年就只有3季。” 学生还是云里雾里。 孔子继续解释:“你没注意到刚才那个客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就是蚂蚱,让他接受一年有4季是很困难的。你倒不如吃点儿亏,磕三个头算了,跟他争辩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大悟,对孔子恭敬地行礼:“学生明白了。” 这个故事来自民间传说,真假难辨,不过这并不重要。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三季人”。他们总是以自己为标准去评判、去要求、去反驳别人。 以前遇到不讲理的人,我很可能会生气。但听了孔子的“蚂蚱故事”后,我会想,没必要跟“三季人”争辩,也就不往心里去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讲话声音越大,说得更直接些,凡是声音最大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懂的人。如果真的懂,讲话声音那么大干什么呢? 因此,当你要发脾气,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对方是“三季人”,或许就会心平气和了。
大家别骂了!江西理工大学学生,被外籍学生群殴事件的后续来了。据说那些打咱们孩子的
【394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