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渔场”已成一片死海?原本鱼类资源丰饶的舟山渔场,如今却方圆百里捞不到一尾活鱼,曾经中国最大最繁华的渔场,到底是如何走向没落的? 王老伯颤巍巍地站在渔船甲板上,望着空荡荡的渔网,摇头叹息。这是他2020年的又一次出海归来,渔获寥寥无几,大多是些市场价值不高的杂鱼。 "小王,你知道吗?这片海,二十年前不是这样的。"王老伯对身旁年轻的船员说道,"那时候咱们舟山渔场,一网下去少说也有七八种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应有尽有。" 年轻的船员正在整理今天的渔获,不到一吨的杂鱼,远远无法覆盖出海的燃油成本。他听闻老人的话,抬头表示难以置信。 "我爷爷也曾跟我讲过舟山渔场的辉煌,说这里曾被称为'东海渔仓',年产量能占全国捕捞总量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年轻船员回忆道,"我刚上渔船那会儿,老船长说70年代黄鱼年产量超过13万吨,带鱼更是能达21万多吨,单是北京的水产市场,十条带鱼有七条都是咱们舟山的。" 王老伯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那时候舟山这片海域生态好啊!冷暖流在这里交汇,养分丰富,鱼类繁殖的天堂。记得有次调查说这里有三百六十多种鱼,还有近三百种浮游生物,七十多种底栖生物,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链。" 船缓缓驶向港口,老人的记忆却回到了过去的鱼汛季。"那时候一年四季都有鱼汛。春天出现小黄鱼的鱼群,夏季是大黄鱼和乌贼的天下,秋冬时节又有海蜇和带鱼聚集。只要按照这个规律捕捞,渔民从来不会空手而归。" 年轻船员看了看船上的渔获统计表,苦笑道:"可现在统计显示,四大鱼产在我们捕捞量中的占比已经从80年代的60%下降到了现在不足10%,反倒是这些低价值的杂鱼占了七成。" 王老伯沉默片刻,继续说道:"变化是从80年代开始的。那时大黄鱼的鱼汛就已经很少见了。到了2015年,我记得很清楚,整个渔场只有带鱼还能形成像样的鱼汛。" 船靠岸时,几位老渔民聚在码头边,望着今日的渔获,交头接耳。"今年全渔场产量怕是又要创新低,听说整体产量不足3000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说道,"想当年动辄十几二十吨的好时候,谁能想到会变成这样?" 王老伯拿出一条勉强算得上大的带鱼给年轻船员看:"以前捕上来的带鱼,比这个长一倍还多。虾蟹贝类现在倒成了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鱼却越来越难捕了。" 在浙江舟山的海洋博物馆里,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渔场兴衰的痕迹。一张特别引人注目的照片上,密密麻麻的底拖网渔船组成的船队正向远方驶去,落款时间是1990年。 这种底拖网捕捞方式,是舟山渔场走向衰落的主要推手之一。底拖网就像一把巨大的"海底犁",在海底画出一道道伤痕。它不仅将成鱼、幼鱼一网打尽,还对海底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珊瑚礁、海草床等鱼类繁殖栖息地被无情犁过,使得海底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 随着科技的发展,雷达网捕捞技术在90年代开始在舟山渔场普及。这种捕捞工具能够跟随洋流自动旋转,将进入范围内的鱼类全部锁定。据统计,雷达网捕获的鱼类中约有30%是幼鱼,数量高达400吨,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日本全国的总捕捞量。 中国渔船数量在全球占比惊人——四分之一的全球渔船来自中国。舟山渔场作为中国最大的渔场,承受着巨大的捕捞压力。不仅有国内渔船,还有来自日本、台湾省以及香港地区的渔船,由于各海域禁渔期不同,这些渔船往往会在其他区域禁渔时转向舟山渔场进行捕捞。 除了过度捕捞,污染也是舟山渔场衰落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填海造陆、工厂建设导致滩涂和浅海面积急剧减少。这些区域原本是鱼类的产卵场所,如今却变成了工业园区和港口。 东海地区的海水质量令人担忧,劣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2万平方公里。赤潮发生频率之高,占到了全国范围内的一半。航运业的繁忙、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为海洋鱼类带来了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的双重打击。 面对危机,从2005年开始,舟山渔场启动了一系列复苏措施。15年内减少渔船近800艘,同时进行大、中、小渔船比例的调整,增加科技化大型捕捞船,在保证捕捞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捕捞区域也进行了战略性调整,降低国内捕捞区比重,提高远洋捕捞活动占比。短短五年内,国内捕捞量降低约30万吨,远航捕捞则增加约20万吨。这一调整使得当地的远洋捕鱼产值突破了300亿元大关。 随着科技进步,养殖业成为舟山渔场新的希望。海水养殖业的产量已占渔获总产量的16%左右。福建宁德成为大黄鱼养殖的核心区域,年产量达21.3万吨。中国斥资4.5亿打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每年可养出3700吨大黄鱼,从捕捞到餐桌最快只需24小时。
“中国第一渔场”已成一片死海?原本鱼类资源丰饶的舟山渔场,如今却方圆百里捞不到一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28 22:31:16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