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算什么大学?干脆改成清华中学,清华小学得了!”1977年,邓小平得知很多清

生而宅命 2025-04-28 21:54:40

“这还算什么大学?干脆改成清华中学,清华小学得了!”1977年,邓小平得知很多清华大学学生,文化基础还达不到初中水平,便毫不客气的说道。 1977年12月的北京,天气已经很冷,但北京起重机厂的刘源心里却燃起了一团火。工厂墙上贴出了高考的招生条件,这位26岁的年轻人第一次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11年来,这个词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已经变得陌生——高考。 刘源是刘少奇的儿子,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个身份给他带来的不是优势,而是困境。他初二辍学,成为了老三届的学生,现在只是北京起重机厂的一名普通学徒。当他满怀希望地想要报名参加高考时,却被告知因为一条非正式规定——年龄不得超过25岁,而他刚好26岁,不能参加。 失望之余,刘源决定冒险一试,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叔叔",简单陈述了自己被拒绝参加高考的情况。这封不到百字的信,贴了四分钱的邮票,随手投进了北京的一个邮筒。刘源当时根本没想到,这封信会得到回应,更没想到它会成为改变他命运的转折点。 让他意外的是,十几天后,工厂突然通知他和另外8位同事都可以参加高考了。1978年初,刘源收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这只是恢复高考大潮中的一个小小故事。在1977年冬天,全国共有570万名考生走进了考场,1978年夏天,这个数字又增加到了610万。两年间,共有1100多万人参加了高考,创造了世界考试史上规模最大的记录。 而在这之前的十一年里,中国的大学招生完全是另一套体系。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但实际上几乎只看"领导批准"这一条。这导致高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极其参差不齐,不少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甚至只相当于小学或初中。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谚语:"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知识分子被戏称为"臭老九",整个社会笼罩在"反知"的氛围中。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先进文化,都被批为"封资修"。在这种环境下,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往往无法进入大学深造,而一些靠关系进校的学生却无法跟上大学的学习进度。 1977年7月17日,邓小平正式复出工作,恢复了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位。在众多可以选择的领域中,他主动请缨分管教育和科学工作。在他看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从教育和科学入手。 7月19日,邓小平指示召开一场教育和科学工作座谈会,他要求找一些"敢说真话,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华的人"来参会,共同商议高校招生问题。这个不起眼的决定,将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起点。 8月4日,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始。当天,邓小平穿着白衬衣和军绿色裤子,脚上是一双黑色布鞋,精神状态很好。他开宗明义:"这个世纪现在就剩下二十多年了,可以说是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具体要从哪里入手?"随后他提出了目标:"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五年见初效,十年见中效,十五年见大效。" 会议现场汇聚了包括钱三强、周培源、张光斗等学界泰斗,而来自武汉大学化学系的副教授查全性则显得格外年轻。前两天的会议中,查全性一直没有发言,他默默观察着邓小平,惊讶地发现这位领导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的在认真听每一个人发言,有时还记着笔记。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当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谈到清华大学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时,邓小平突然插话:"那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给了查全性莫大的勇气。他站起来,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招生制度影响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连小学生都知道'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他建议恢复高考,实行统一考试,省级掌握招生名额,不再下放到基层。 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了现场热烈的讨论,与会的教育专家们一致表示赞同。邓小平转向教育部长刘西尧问道:"今年改来不及了吧?"查全性见状马上插话:"只要推迟开学,就来得及,不然今年又要招二十多万不合格的,而另外几十万个合格的不被录取,浪费可就大了。" 邓小平又问:"那今年如果推迟半年开学,来得及吗?"刘西尧思索片刻回答:"这样的话,来得及。"就这样,邓小平当场拍板:"那就把那份报告追回来嘛,重写一份招生报告,既然今年有时间,就坚决改嘛。"

0 阅读:68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