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毛主席匆匆叫来罗荣桓指着一个14岁的少年说道“这个孩子要好好培养,将来必成大器!”
潋江书院位于兴国县潋江镇横街,书院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成。
兴国县素有第二大将军县的名称,因为这里送公粮送的最多、打粮食打的最多和参军队伍的人数最多。在1930年,潋江书院来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这位少年名叫萧华。
萧华十几岁的年纪,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本领。萧华在土地革命中,勇敢地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他让农民们有房可住、有粮可吃和有衣可穿。人们都赞赏他的年少有为。
在1929年4月,毛主席来到兴国潋江书院举办了土地革命培训班,他在这对土地没收范围、分配土地数额标准和土地税的征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毛主席来到潋江书院,发现这里的土地改革政策做得非常好,当人们说到土地改革时,纷纷向毛主席夸赞小小年纪的萧华。
那年萧华才13岁,他于1916年1月21日出生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在毛主席来到潋江书院后,萧华和毛主席也正式见面了。
萧华在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色,让毛主席认为这个13岁的小子大有前途。
因为在萧华小时候,他常常为家中传递书信。萧华的父亲萧能赇是一位共产党,而他的家是党组织的接应地点,所以就要十分小心村外面来的陌生人和保护好地下组织。而原先他们家的消息传递是由他的母亲严招秀来执行的。
但后续俩夫妻发现,他们的儿子萧华更适合传递消息的这份工作。萧华每次都假装和村里的小孩在村口玩耍,然后借机观察附近有没有什么陌生人经过,有时又替母亲去给村外的党组织送情报信。
每次他们交由萧华的任务,萧华都会认真对待,没有半分懈怠过。
所以在1927年,年仅11岁的萧华就加入了“青年干社”,他在青年干社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积极地到工厂、农村和城市里去宣传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因为萧华的成果显著,所以在他12岁时,就被组织安排了一个联系外城红军和找到反动分子住址的任务。
那年,小小只的萧华挨家挨户的探查是否有反动分子存在的痕迹。每当发现反动分子的活动,他就在那户人家做个标记,然后上报组织。最终,萧华成功将情报递给了外城的红军,在他的标记下,红军也成功将反动分子一网打尽。
所以,在毛主席得知萧华年纪小但却有勇有谋时,就招他进入了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中。萧华也因此成为了训练班中年纪最小的成员。在1930年后,毛主席又将年仅14岁的萧华介绍给罗荣桓。
这位罗荣桓是谁呢?罗荣桓于1902年11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所以罗荣桓的本事大,但当毛主席匆匆叫他来见一个毛头小子时,他也十分不解,他以为这是某个烈士的遗孤。
但毛主席对罗荣桓说道:“这个孩子要好好培养,将来必成大器!”
罗荣桓马上反应过来,这是赞扬,也是肯定。这小孩子定不是像他年龄般的稚嫩,应当是有一身过人的本领,才使得毛主席对他刮目相看。
果不其然,萧华长大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在战争中,与敌人浴血奋战,带领的部队所向披靡,让人闻风丧胆。
在日常生活中,萧华耐心安抚受伤群众和老弱病残群众。萧华曾发表《给惠民各界慰问信》,他到医院和学校进行慰问和演讲。这些行为,让民众对党组织信心倍增。
萧华不仅仅有作战本领,也有音乐才华。在1964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想要庆祝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
但文艺单位就十分苦恼,因为要庆祝这30周年的纪念日就得作一曲代表曲,可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长征,哪来的经验写长征呢?
“我觉得我们可以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约稿。”有的文艺单位人员提及道。
“我觉得可以,主任是亲身见证过长征的时候人,也是对长征作出贡献的人。”人们纷纷赞同道。
最后,萧华的代表作《长征组歌》于1965年8月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正式出演。而毛主席看中的萧华确实是成了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