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新婚20天的丈夫去世,妻子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终于与丈夫团聚,妻子哭喊道:我来看你了,你起来看看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清明节,麻栗坡烈士陵园里,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站在一座墓碑前,手指轻抚着碑上的照片,泪水滑落,她低声哭喊:“荣华,我来看你了,你起来看看啊!” 这个女人叫李发英,她的故事,是一段关于爱、责任与坚守的传奇,35年前,她新婚仅20天的丈夫陶荣华牺牲在战场,留给她无尽的悲痛和一个尚未出世的生命,她选择生下孩子,独自撑起家庭,35年后,她带着儿子来到丈夫的墓前,完成了对爱人的承诺。 李发英和陶荣华是湖南衡东县的普通人,青梅竹马的他们从小一起长大,1984年,两人终于步入婚姻殿堂,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然而婚后仅20天,陶荣华接到部队紧急召回的命令。 南疆战事吃紧,他作为尖刀连的战士,必须奔赴前线,临别时,他紧握李发英的手,承诺:“发英,我一定会回来,你要替我守好这个家。”李发英强忍不舍,微笑着点头:“你放心,我等你。”她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诀。 1984年4月28日,炮火纷飞的战场上,24岁的陶荣华在掩护战友撤退时被弹片击中,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噩耗传到李发英耳中时,她的世界仿佛崩塌,捧着丈夫的烈士证书,她瘫倒在地,泪水模糊了视线。 更让她意外的是,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得知这一消息,亲友纷纷劝她打掉孩子,趁年轻改嫁,重新开始生活,母亲拉着她的手,泪流满面:“发英,你还年轻,日子还长啊!”可李发英却坚定地摇头:“不,我要生下这个孩子,这是我和荣华的骨肉,我答应过他,要守好这个家。” 从此,李发英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丈夫的离世让公婆悲痛欲绝,她一边安慰两位老人,一边挑起家中所有活计,白天,她下地干农活,汗水浸湿了衣裳;晚上,她借着微弱的灯光做手工,换取微薄的收入。 孩子出生后,她给儿子取名陶凯,寓意“凯旋”,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坚强与勇敢,生活的重压并未让她退缩,她咬紧牙关,悉心照顾公婆和幼子,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家人吃饱穿暖。 岁月如梭,生活的艰辛在李发英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公婆年事渐高,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婆婆一次摔倒后瘫痪在床,旁人以为婆婆再也站不起来,可李发英不辞辛劳,日夜伺候,为她擦身、喂饭、按摩。 她的坚持让奇迹发生——婆婆竟然能拄着拐杖下地行走,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劝她:“发英,你这么辛苦,凯凯也长大了,你再找个人吧,我们不忍心看你受苦。” 李发英却总是笑着摇头:“娘,这是我和荣华的家,你们就是我的亲爹娘,照顾你们是我的本分。”她的话语朴实,却透着不容动摇的决心。 在李发英的操持下,家里的土房变成了瓦房,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儿子陶凯在她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懂事上进的青年,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即便如此,李发英从未忘记自己的丈夫。 每逢清明或节日,她都会翻看陶荣华的遗物,轻声诉说家中的点滴,仿佛他从未离开,35年来,她未曾动过改嫁的念头,用全部的青春守护着对丈夫的承诺。 2019年,在媒体和儿子的帮助下,李发英终于得知了陶荣华牺牲的具体地点,66岁的她踏上了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旅程,带着儿子陶凯,带着35年的思念与坚守。 站在丈夫的墓碑前,她再也忍不住泪水,扑倒在地,哽咽着说:“荣华,我把儿子养大了,你看看他吧!”碑上的照片里,陶荣华依然是那个年轻的模样,而她已满头白发。 她轻抚墓碑,仿佛要将这些年的酸甜苦辣都倾诉给他,陶凯站在一旁,眼中含泪,向父亲承诺:“爸,我会照顾好妈妈,守护好这片土地。”那一刻,母子俩的心与陶荣华紧紧相连。 李发英捧起一把烈士陵园的泥土,决定带回家乡,让丈夫“落叶归根”,她用35年的坚守,完成了对丈夫的承诺,也为儿子树立了榜样。 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温暖而深沉,陶荣华用生命捍卫了国家,而李发英用一生守护了家庭,他们的爱与责任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李发英的坚守,让人们看到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力量,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像陶荣华一样的英雄用鲜血换来和平,而像李发英一样的普通人,用默默的奉献支撑起家庭与希望,她的故事提醒我们,爱与责任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品质永远值得铭记。 清明节的微风吹过烈士陵园,草地上仿佛回响着李发英的低语,陶荣华的英魂或许正在注视着她,带着欣慰的微笑,让我们为这些无名英雄点亮一盏明灯,感恩他们的牺牲,珍惜今日的和平与幸福,用爱与坚守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篇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红网——《湖南好人·每周一星|李发英:替夫尽孝39载!用行动诠释忠贞大爱》
1984年,新婚20天的丈夫去世,妻子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终于与丈夫团
如梦菲记
2025-04-28 17:45:55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