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出了个有名的“钉子户”。
这人放出话来:“没六套房加一个亿,别想让我搬!”他硬是扛了14年,可开发商后来做了个更绝的决定。现在,这“钉子户”得偿所愿了吗?
张新国家的老房子在松江区九亭镇,那时候,这儿还满是乡土味儿,低矮的平房是这儿的标配。
张新国是国企职工,日子过得挺滋润。可孩子大了,家里地方不够用了,他就寻思着,用攒的钱和亲戚朋友的帮忙,把房子翻新扩建一下。
改造后的房子,宽敞又亮堂,装修得也挺讲究,成了村里一道风景线。但好景不长,2003年,上海的城市规划把张新国家给卷进去了。
听说要拆迁,张新国心里五味杂陈。他盼着能借此机会换个好地方住,还能得到合理的补偿。可一想到要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家,他又舍不得。
但仔细一琢磨拆迁补偿政策,张新国觉得太不公平了。他觉得自家房子跟周围那些破房子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应该多赔点。
他提出要六套房和一个亿的补偿,这要求在当时,简直让人惊掉下巴。这要求在邻居间炸开了锅,跟开发商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开发商第一次找张新国,想用市场价好几倍的钱让他签字。可面对张新国那“天价”要求,他们也犯了难。
开发商代表又来了一次,想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张先生,我们懂你的意思,但你的要求我们真满足不了。我们可以多给点补偿,但六套房和一个亿……”开发商代表试着跟张新国商量。
张新国却摇摇头:“我的要求不过分。看看我家这位置、这价值,还有我们对这家的感情,这是我唯一能接受的。”
谈判就这么僵住了。
开发商没办法,只能来硬的——绕过张新国家建。这一决定很快就开始实施了,大型机械和施工队在张新国家周围忙活起来,再也不跟他谈了。
这下,张新国的生活可遭殃了。从早到晚,施工的噪音和尘土成了他家的“常客”。
随着施工推进,张新国家里的环境越来越差,孩子们也开始觉得生活质量大不如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考虑搬走,找个更安静、更宜居的地方。
最后,张新国的孩子们都走了,实在受不了每天生活在这么差的环境里。张新国和妻子选择留下,孤独地守着这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新国也老了。他的家越来越破旧,外墙的粉色瓷砖没了光泽,室内的装饰也过时了。晚上,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和偶尔传来的施工声,这座房子已经不再是家,而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