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锐评胡锡进何不食肉糜
建议老胡多用一下AI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向AI学习不寒碜
[浪]方法论谬误:用中产视角代言全体青年
1. 样本偏差与阶层盲视
胡的观察集中于“经济独立的城市青年”,但中国仍有2.9亿流动人口(2025年发改委数据),农民工群体因户籍限制面临“农村难娶、城市难留”困境。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零工经济”从业者日均工作12小时,其婚育困境源于时间贫困与社交隔离,而非胡所谓“兴趣太多不愿结婚”。
2. 对婚姻功能的历史认知错位
胡强调“过去婚姻是性需求唯一途径”,却忽略传统婚姻的核心是经济互助(如农耕社会的劳动力整合) 。现代婚姻解体的根本原因恰是经济互助功能弱化(双职工家庭各自经济独立)、情感需求升级(对精神契合要求提高),而非技术冲击。胡的复古式归因与真实婚恋变迁南辕北辙。
注:四川这边有句民间流传的俗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正是反应古代女性缺乏经济来源,只能通过婚姻来维持生计。
[浪][浪]数据解读的选择性:掩盖政策失灵与代际冲突
1. 刻意回避政策对比
财联社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结婚登记196.9万对,2025年降至181万对,同比降幅8.1%,远超人口自然下降率(-0.34%)。此现象与“离婚冷静期”“三胎补贴”等政策效果疲软直接相关,但胡将责任推给“年轻人自身”,回避政策反思。
2. 代际转移矛盾的修辞术
胡称“要让年轻人释放吸引力”,实则以“自然化”话术将社会矛盾转嫁为个体责任。例如,35岁职场歧视迫使青年为保住工作延迟婚育,企业却将“单身优先”写入招聘潜规则。 胡不批判资本压榨,反劝年轻人“乐观”,恰是转移矛盾焦点。
[浪][浪][浪]结论:需跳出道德规训,构建系统性支撑
胡锡进的新观点延续了过往谬误,其核心问题在于:
1. 将系统性问题情绪化(用“思想蜷缩”掩盖制度缺陷);
2. 用文艺想象替代政策攻坚(宣传美好婚姻却不敢触动既得利益);
3. 以中产本位遮蔽阶层分化(忽视农民工、零工群体等沉默大多数)。
[浪][浪][浪][浪]根治低婚育率需三剂猛药:
• 经济去枷锁:推广保障性长租公寓(北京“新市民安居计划”已试点)、实行阶梯式育儿补贴(参考法国“第三孩每月补助400欧元”);
• 制度保公平:立法强制男性休产假(如瑞典“父母共享480天带薪假”)、严惩职场婚育歧视;
• 文化再启蒙:打破“婚姻=成功”的单一叙事,承认独身、同居、丁克等多元选择的合法性。
唯有如此,方能让婚育真正成为“自由选择”,而非“恐惧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