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朝鲜人民革命军成立92周年当天,朝鲜在南浦造船厂为新型导弹驱逐舰“崔贤”号(DDG-51)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金正恩亲自到场剪彩。这艘5000吨级的新型战舰不仅是朝鲜海军历史上吨位最大、武器系统最为密集的水面舰艇,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军迷高度关注的焦点。那么,这艘被戏称为“朝鲜版伯克”的驱逐舰,到底有几斤几两?朝鲜又想通过它传达什么信号?
首先,从外形设计来看,“崔贤”号的整体布局颇有几分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与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的结合体。舰艏配备了一门仿制意大利奥托127毫米舰炮,后方则是朝鲜自行设计、分区布局的垂直发射系统(VLS)。细数一下,全舰竟然装备了多达74个垂发单元,数量不仅超过了052D型驱逐舰(64单元),甚至也超越了俄军22350型护卫舰(32单元),可谓火力堆砌到了极致。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74个垂发并非一体式通用设计,而是大、中、小、超大型四种口径混搭,分区布局,分别用于舰空导弹、巡航导弹、反舰导弹乃至战术弹道导弹的发射。特别是位于舰尾上层建筑两侧的10单元超大型垂发,极有可能搭载的是小型弹道导弹或舰载型战术导弹,如同一座移动的弹药库。这种配置逻辑,更像是将有限的吨位尽可能转化为最大化火力投射能力,显然是“打得出去”的设计思路。
其次,在探测与电子战系统方面,“崔贤”号也作出了不小努力。舰桥上方高高矗立的主桅配备了四面固定式相控阵雷达阵列,形制与俄22350型护卫舰颇为相似。此外,舰上还装有电子战设备、仿制的AK-630近防炮、弹炮合一近防系统以及大量干扰弹发射器,从理论上具备一定的中近程防空和电子对抗能力。 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崔贤”号虽然外形现代,但雷达天线种类相对单一,舰体上也没有复杂的通信、侦察系统布置,显示出其综合作战系统仍有明显短板。这艘舰很可能在实际作战中,仍需依赖岸基或其他手段提供情报支持,自身态势感知能力有限。 动力系统方面,目前暂无官方详细资料。从烟囱结构来看,尚未发现典型燃气轮机的高温排气特征,推测动力构型可能是“燃机-柴油”混合(CODAG)方案,兼顾速度和经济性,但大概率难以达到真正蓝水海军标准。适航性上,由于大规模堆叠垂发导致重心偏高,远洋航行和恶劣海况下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疑问。
在战术定位上,“崔贤”号显然并非为了远洋作战而设计。与韩国海军构想中的JSS打击舰类似,它更像是一艘以火力压制为核心的沿海火力投送平台。大量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反舰导弹,使其具备在半岛局部冲突中对韩国重要目标实施快速、饱和式打击的能力。结合近年来朝鲜加速的导弹武器研发,这艘驱逐舰的存在,无疑是为了增加朝鲜在地区军事博弈中的筹码。 更有意思的是,这艘舰被命名为“崔贤”号,以朝鲜开国元勋之一崔贤大将命名,舷号DDG-51,也正好与美国海军首艘阿利·伯克级(DDG-51)“对标”。这一细节,既是朝鲜特有的“美式幽默”,也传递出朝鲜意图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并不畏惧美国军事威慑的姿态。 从建造速度上来看,朝鲜仅用了400多天就完成了“崔贤”号从船台到下水的过程,舾装、试航阶段预计将在2026年初完成交付。这种“主体式的神速”,在国际造舰界也是相当罕见的。虽然生产设施、建造工艺与中美等大国还有明显差距,但在极其有限的资源、技术和国际封锁背景下,朝鲜能搞出这样一艘现代化驱逐舰,依然是值得重视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朝俄关系近年迅速升温,有分析认为“崔贤”号背后可能有俄罗斯在设计、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暗中支持,尤其在垂发技术、电子战设备和相控阵雷达系统等领域。而朝鲜方面也充分发挥了自身高举高打、资源集中、行动迅速的传统优势,成功实现了战力跨越式发展。 当然,朝鲜要想真正发挥“崔贤”号的战斗力,还有待考验。舰载作战系统整合、导弹实弹发射可靠性、编队协同作战能力、远洋补给保障体系,都是目前尚未可知的短板。而且,以朝鲜目前的海军造舰能力,这样一艘高技术密集型驱逐舰能否稳定量产也存在疑问。 从更大的战略层面来看,朝鲜推出“崔贤”号,显然是为了在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国际制裁加剧的背景下,展示其自主军工体系不断发展的成果,提升自身在未来谈判和博弈中的筹码。毕竟,无论是在朝韩对峙,还是面对美日韩联合军事压力,拥有能够有效打击对手本土、压制敌方海上力量的武器系统,始终是朝鲜保持战略主动的关键。
总之,“崔贤”号不仅是朝鲜海军装备体系的一次巨大升级,也是金正恩军事路线图中的重要一环。虽然外界对其实际作战能力仍有诸多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艘战舰的服役,朝鲜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感将更为突出。后续这艘驱逐舰的进展,也值得我们关注。
海边的贝壳
朝鲜要啥蓝水海军?有足够的近海作战能力就可以了。以他的技术、经济能力、被制裁的现状,它的作战预设地域不可能远离本土,所以现在这个方案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