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狂飙153亿后,电影圈大佬集体慌了:2000亿新赛道,AI是救命符

娱乐盼丹 2025-04-28 11:16:54

《哪吒2》票房狂飙153亿后,电影圈大佬集体慌了:2000亿新赛道,AI是救命符还是催命符? 正文 “《哪吒2》一出手,票房直接捅破天,但行业里80%的电影连汤都喝不上!” 这话可不是段子,是今年中国电影圈的魔幻现实。一边是《哪吒2》狂卷153亿,创下影史新纪录;另一边呢?日均票房不到千万的“炮灰片”扎堆上映,影院冷清得能听见空调声。观众全跑去看短剧了,电影人急得直挠头:600亿的“小水洼”快被吸干了,2000亿的星辰大海,咋游啊? 一、大佬急了:再不转型,真得喝西北风! 北影节论坛上,博纳影业于冬直接拍桌子:“别盯着600亿那点小钱了!短剧、中剧、长剧加起来2000亿,那才是真金白银!” 他甩出“一鱼两吃”的骚操作——把《长津湖》13万字的剧本压缩成3小时电影,转头又拆成24集《上甘岭》剧集,“电影赚票房,剧集赚流量,两头通吃,这波血赚!” 爱奇艺朱梁更扎心:“现在年轻人都不进影院了!电影拍2年,观众口味变10次,等上映时,观众早被短剧‘喂’成‘重口味’了!” 他举了个例子:某部青春片,导演还在纠结男女主该不该牵手,短剧里已经“壁咚+床咚+天台咚”三连击了——“这仗怎么打?拿头打啊!” 二、AI杀进片场:补拍不用演员,这戏还怎么演? 技术革命的刀,已经架到电影人脖子上了。于冬爆了个猛料:博纳拍《克什米尔公主号》时,直接用AI数字扫描技术,把1955年的香港街景“复制粘贴”进摄影棚。新演员在棚里拍完,后期直接和老素材无缝拼接,省了千万实景搭建费! 但大佬们立马划红线:“AI能造景,造不了戏!演员一个眼神、一句台词的临场反应,机器能学来?” 有人调侃:“要是以后连哭戏都AI生成,观众怕是要骂街——‘这眼泪是5毛特效吧?’” 三、虹吸效应下,谁在裸泳? 《哪吒2》吸走了90%的流量,剩下的电影只能“吃剩饭”。朱梁一针见血:“现在拍电影就像开盲盒,赌赢了血赚,赌输了血亏!” 他吐槽某部文艺片,导演熬了3年,结果上映时观众全在刷“1分钟反转”的短剧——“等你看完3分钟铺垫,观众早划走了!” 行业被迫开启“快打旋风”模式:爱奇艺和尹力导演合作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电影版聚焦“虎门销烟”高光时刻,短剧版直接扒开林则徐的“黑历史”——“电影赚情怀,短剧赚流量,长短通吃,这波操作666!” 四、转型生死局:敢不敢All in? 于冬直接撂狠话:“传统影视公司再不转型,5年内至少死一半!” 但他也甩出个救命锦囊——数字资产复用。博纳把《克什米尔公主号》的1955年香港街景做成“数字乐高”,电影用一次,剧集用十次,成本直接砍半! 壹同制作的钱重远更激动:“AI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送外挂的!编剧没灵感?AI帮你脑暴!美术师卡壳?AI给你灵感!” 【行业观察】 电影圈现在就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哪吒2》单片封神,一边是80%的电影连盒饭钱都赚不回来。 当AI能改剧本、造场景,当短剧用“1分钟一个爆点”碾压电影的“3分钟尿点”,这场2000亿的新战场——敢不敢赌上全部身家?赌赢了,吃香喝辣;赌输了,回家种地! 【灵魂拷问】 当观众用脚投票涌向短剧,当AI能一键生成补拍场景,中国电影的“魂”还在吗? 下一个《哪吒2》,是AI实验室里蹦出来的“数字怪物”,还是编剧熬秃头、演员哭花妆的“真人真事”? 评论区喊出你的答案:你更想看AI造的爆款,还是人演的真心?

0 阅读:2
娱乐盼丹

娱乐盼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