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爸爸永不回来了》 1945年作。当年抗战胜利,全国上下一片狂欢,太多主题可以画——直到今天国家组织的大型历史画还在画抗战,画家们早已学了西洋人的套路,画杀戮,画战场,画尸体,画胜利——蒋兆和,这位抗战的亲历者偏偏选择画一位失去父亲的女孩,为什么呢?因为复仇也好,胜利也罢,战后真实的事情,是无数家庭破碎了。
这幅画不是出于国家主义与民族意识,而是秉承人的立场,直白地说,就是同情心。国家、民族,是现代中国主旋律,同情、恻隐,不是首要的美德。
蒋兆和一辈子没画过壮丽的河山,只喜画人,而且心慈手软,专画受苦的可怜人。他自己就很可怜,从小丧父,十几岁从四川出来混,饱受沧桑,和徐悲鸿先生幼年少年的经历很相似,所以徐先生曾经提携扶助蒋兆和。徐先生自己的艺术主张,就是四个字:悲天悯人。这就是中国风遇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