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打绿皮火车从广州到兰州,又从兰州转车到西宁,感觉火车明显在吃力的爬坡,但是在路上没有荒凉的景色,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舅舅在青海省政府工作,那天听警卫说秦增某出差了,我就去附近住酒店,在酒店写了很多文字,至今回忆起来不知何词。也去夜总会体验生活,我想起来了,是2000年去西宁的,夜总会远远的看去有一个舞台,有表演节目的,啤酒才两块钱一瓶,很多都是扯家带口的,我很孤独,就去旁边一个电影院看电影,他们说要不要陪看电影的女的,十块钱,是电影院还是舞厅,真忘记了。当时觉得收费我没经历过,就没进去。 第二天还是第三天舅舅回来了,就住他家了,那个时候,舅母和表弟都去杭州余杭区居住了,很无聊,就翻舅舅书架上的书,有二十四史,我就拿出来一本,看得我心惊肉跳,皇帝荒淫无度,还可以随便杀人。那种细节的描写,不忍卒读,至今我也没有勇气再看二十四史。 如果说人生有来世,我并不希望重复我的青年岁月,那个时候落魄又迷茫,不知人生方向,我唯一爱好文学,对李敖的文章很感兴趣,在西宁的网吧,就去搜李敖的信息,恰巧看到李敖有一部新书《上山山上爱》,三天就卖了七百多万台币,我估摸着他收的版税应该有差不多三百万台币了。 那个时候,李敖已经非常有名气,住在阳明山别墅,半年不下楼,写出一个小说,而且大卖,我想我一事无成,一年不出门,能不能考一个律师资格证出来,之后就从事律师这条路,感谢李敖。 在深圳又几年,可以搜索《上山上山爱》这部小说,原来是,一个老男人如何把一个小美女把到手的故事,记得那个女主叫柔,因为有细节,距离我太遥远,看了三分之一都不到再也不看,之后再看李敖写的《北京法源寺》,看了四分之一不到,再也看不下去,李敖远远称不上小说家。实际上,以现在中国观点来说,很多小说家是用文字堆砌出来的,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或者贾平凹的很多小说,《废都》为最,《平凡的世界》我读不下去,电视剧倒是令我父母看的一惊一乍的,随着女主角记者的去世而叹息。莫言的小说,没有一部能世界排名前五十的,算不上伟大小说。 之后,我学聪明了,既然读小说,一定从世界名著开始,看电影一定是从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前天又重温了罗伯特德尼罗的《美国往事》,1984年拍的,那个时候,我老婆还没有出生,但故事情节和拍摄的清晰度,远超我看的中国大陆电影,余华的《活着》被张艺谋拍成电影,整个太压抑,这违反了电影娱乐的本质。
曾经做过的绿皮火车,简直太累了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