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人带走。在军人的看管之下,王明健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之后他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整整销声匿迹了30年。 王明健,1934年出生在湖北南漳的一个小村子。那地方山清水秀,日子过得简单。他爸是个乡村教师,家里不算富裕,但书本没少读。王明健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尤其是化学,翻着父亲的旧书,眼睛就挪不开。新中国成立那年,他才15岁,国家要搞建设,他心里也燃起了报国的火苗。靠着刻苦学习,他1952年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化工系,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的前身。那时候,能考上大学不容易,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聪明娃。 在学校里,王明健是那种埋头苦干的学生。化工系的课程不好啃,化学反应方程、实验数据,他都弄得一清二楚。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列,奖学金拿到手软,老师们都说他脑子好使,手也巧。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催化剂优化,当时还被推荐到省里的学术会议上。1956年,他22岁,眼看着就要毕业了,满脑子都是怎么用学到的东西帮国家搞工业化。那年头,国家正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化工人才特别吃香,他觉得自己前途一片光明。 可就在毕业前一天,1956年7月,事情突然变了。两名穿军装但没军衔的家伙找上门,把他带走了。学校这边只说了一句“已分配工作”,啥也没多解释。他签了份保密协议,从此就没了音讯。家里人急得四处打听,同学朋友也一头雾水,可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儿。整整30年,他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这30年,他没给家里写过一封信,也没跟老同学联系过一次,所有人都以为他出了啥意外。 其实,王明健是被国家选中,参与了一项绝密任务——中国核武器计划。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国际形势紧张,核武器成了国防的头等大事。19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集中力量搞“两弹一星”,需要大量年轻有才华的科学家。王明健的专业是化工,正好跟核武器的原料提取沾边。他被带到西北戈壁滩深处的一个秘密基地,那儿条件苦得要命,黄沙漫天,连水都金贵。 他在基地里干的活儿是铀浓缩,也就是从铀矿石里提炼出能造原子弹的高纯度铀-235。这活儿技术含量高,危险也不小。实验室设备简陋,防护措施也不像现在这么齐全。铀化合物有毒性,操作时得小心再小心。他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盯着那些嗡嗡作响的机器,反复实验,反复计算。听说有一次设备出了故障,他赶紧处理,虽然保住了实验,但自己胳膊被化学物质烧伤了。他没喊苦,继续干,硬是跟团队一起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那时候,国内技术基础薄弱,很多设备得自己动手调,数据全靠算盘和纸笔一点点算出来。王明健和他的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那一刻,蘑菇云升起,全国沸腾。王明健虽然远在基地,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特别激动。他知道,自己这几年的汗水没白流,国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杀器”。 原子弹成功后,他没闲着,又参与了好几次核试验。一直干到1986年,保密政策松动,他才被允许离开基地。这30年,他没回过家,没跟外界说过一句话,完完全全把自己献给了国家。回到湖北老家时,他已经50多岁,满头白发,身体也熬得不太好了。国家没忘了他,给他颁了个“国防科技功勋”的称号,还安排他在科研单位当顾问。他的事儿后来被写进了《中国核工业史》,成了不少人敬佩的榜样。 晚年的王明健很低调,平时就在家附近转转,或者给年轻人讲讲核科学的皮毛。他不爱提自己的功劳,总说“就是干了点该干的事”。1990年代,他因为肺病去世了,享年60岁左右。他走得安静,墓碑上就刻了几个字:“为国铸盾,默默无闻。”这几个字,浓缩了他一生的付出。
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7 19:20:13
0
阅读:0